杜鹏飞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8讲——风雅可亲:书画鉴赏漫谈
2019.09.04

8月31日下午,“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第8讲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举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教授进行专题讲座­——风雅可亲:书画鉴赏漫谈。

1.jpg 

活动现场

文人墨客雅集是了解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途经。杜老师用清华艺术博物馆的一件书画藏品《兰亭修禊图》开篇,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的传统书画和书法历史。

公元353年东晋的一次文人墨客雅集,引发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隶书到魏碑再到隋唐的楷书,《兰亭集序》带来书法风格剧烈的转变,它背后所对应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楷书形成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转折的过程中,《兰亭集序》打开行书独特风格之先河。

用典是中国艺术的特征之一,在理解传统中国绘画人物画的过程中,抓住其中的典故亦即绘画本题的“故实”非常重要,杜老师以《兰亭集序》背后的故事为案例,解析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之所以构成中国书法书画欣赏和鉴赏的基础。

2.jpg 

杜鹏飞讲授“风雅可亲:书画鉴赏漫谈”

除了兰亭雅集、西园雅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重要的是寿苏雅集,苏东坡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杜老师以苏东坡的《木石图》为例阐释何为绘画的“高雅”。这幅画拍卖价高达4.6亿港币,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但它真正的价值却和价格无关。它印证了苏东坡绘画的理论,是文人内在心灵的外在表现,是情怀、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表现”手法,是其内在的“高雅”体现,与西方绘画传统追求的“再现”有所不同。

书画鉴赏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呢?杜老师引用了一句古文,“书画文章在吾国为人身装饰,有此三者,虽地犹齐,人无形中自高人一筹。”书画所展现的气度、涵养是人后天养成而不是靠本能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在不断化育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整且富有教养。打基础的方式,则是选择一本比较系统的书去学习,比如清华新生获赠的《艺术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提高艺术修养的方式。

3.jpg 

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杨柳为杜鹏飞颁发讲座纪念牌

杜老师强调,风雅的辨识是复杂的,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积淀经淘汰并留下的精华部分才可称风雅,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和各类虚假宣传包裹下的环境中去鉴别什么是真正的风雅,实在不易。

书画的鉴定和认知是极不简单的事情,乾隆皇帝曾经派出大量的书法家、鉴定家替他掌眼,但最后留存在台北故宫、被乾隆皇帝满篇题跋的《清明上河图》却在杨仁恺先生反复研究下,发现并不是真迹。艺术鉴赏需要大量实践,一个书画的鉴定家,如果完全不能实践,不能动手,他一定是会被质疑的。其次,书画鉴赏也离不开对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亲近风雅,风雅或可得”。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长期的美育,这也是清华艺术博物馆使命所在。筹备了17年,从开馆至今的53场展览,市场价值不可估量。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口,我们看什么、接受什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受到什么所滋养和熏陶。如此宝贵的资源如何能让更多人去欣赏以陶冶情操、开拓视野,让更多人学会鉴赏以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艺术修养,才真正体现展品的价值所在。

杜老师以六幅非典型书法作品为例,非典型书法要么认笔为体、要么在做一些超前的探索和创造,但是这些作品却都没有触及书法本真,原因是他们脱离了传统和经典,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视历史和继承延续的。关于书法作品的鉴赏,杜老师引领大家从两个维度认识,一是历史性,看它是否继承了传统,传统越深厚、越经典越好,在此基础上体现时代性和个性;另一个是技术性,要看章法、字法和笔法,宏观通篇,去看它的谋篇布局好不好看。杜老师以赵孟頫的《心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作品带领大家走近书法作品,走进书法鉴赏的世界。

艺术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也许相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这并不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但杜老师认为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缺乏艺术滋养和滋润的生活是枯燥和乏味的。

4.jpg 

提问交流

在清华校友提问环节,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大家就书法的入门的方法、兴趣的建立、习惯的养成、作品的鉴赏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杜老师一一做了解答。

作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管理者,杜老师致力于从藏品、学术研究、活动展览和公共教育四根“柱子”,把艺博馆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供稿:合作发展办公室,撰稿:谢李乐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编辑:王乃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