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 | 于歆杰:2020新时代继续教育论坛“在线教育与继续教育”
2020.05.25

A.jpg

清华大学电机系党委书记 于歆杰

发言人简介:于歆杰,清华大学电机系党委书记、教授,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与课程建设专家顾问组副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指委秘书长、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首门慕课、标杆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电路原理”负责人。


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的题目叫做“在线教学和继续教育”,和今天的论坛主题“继续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是紧密相关的。回顾过去,继续教育和在线教学有点井水不犯河水,也就是说,继续教育以前主要采用面授、现场教学的形式,认为这样更有实效性,在线教学以前则往往更重视特立独行地面向社会学习者或者高校学生来开展。但是,当前新冠疫情引发的全民在线教学、在线学习的浪潮,使得这二者越来越有高度的融合态势。

    我将从“在线教学的蓬勃发展”“继续教育不能忽视在线教学”“继续教育对在线教学提出的挑战”等几个方面展开,也对近大半个学期以来清华在线教学实践中“在线教学的优势在哪里”进行总结,以及“以在线教学方式开展继续教育的方法”,最后预报一下“教育教学新常态”。

一、在线教学的蓬勃发展

首先我们以清华为例看一组数据。今年春季学期,我们大概有4000多门次的课程顺利开展在线教学,可能只有大概100多门次的课程由于现场交互实在太强,所以推迟了或者取消了。涉及到了2300多位教师,涉及的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加在一起有25000多人。刚才张力老师提到,前天教育部组织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我也在现场。当时给出的数据是,我们整个能够进入在线学习的高校学生数量是1775万人,所以现在我们说是大规模开展在线教学,毫不夸张。

其次,仍以清华为例,我们现在大多数课程采用雨课堂,平均到课率近95%,全勤的课堂比例超过50%,这个数字要高于平时的线下授课。第三,包括我们的“电路原理”课在内,不少课程举行了在线的期中考试,在难度相同、题量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期中考试平均成绩和往届基本持平,甚至有所提升。第四,教师关于开展高质量在线教学的理念、工具和教学设计从无到有,从生涩到成熟。刚才提到,2020年春我们大概有2300多名老师要开展在线教学,可是2月初的时候全清华大概只有400位老师能够掌握在线教学的技法。可以说,大家或主动或被动,都卷进了一场在线教学的大浪潮里面。

我们刚刚一起通过弹幕做了一道简单的测试题,从回答问题的参与率、答案的准确率来看,数字都不是太高。事实上,只要你关注继续教育、关注在线教学,你会发现这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也就是说,以在线的方式开展继续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无法知道学员们是不是在听讲。而如果我是在教室里,我就能够通过学生们的抬头率或者眼神跟着我转的程度,基本上可以定性地去把握。课堂授课提问,也会有答错的比例。但是在当前在线教学的场景下,学生做不对的比例相当之高,所以质量是堪忧的。从根本上而言,要想以在线的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就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包括教学设计手段,才有可能把在线教学跟继续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说的挑战:一方面,在线教学方式一定要渗透进来;另一方面,在线方式渗进来之后,我们怎么能够确保质量?所以说,继续教育不能忽视在线教学。

二、继续教育不能忽视在线教学

前面也说到了,继续教育非常重视线下学习。这里既有学员现场参与的心理预期因素,也是因为现场是能够交互的,交流互动的实际效果很好。所以从传统意义而言,继续教育重视线下教学这一点没有错,我相信未来依然会是这样。但是为什么不能忽视在线教学呢?

一是疫情持续时间不明确,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像过去一样开展线下的继续教育培训。二是在线教学深刻地影响和冲击继续教育,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一定会到来。举两个例子:一是很多大型企业的内部培训早就已经实现MOOC化了。2013年的时候,清华第一门慕课“电路原理”上线之后,宝马公司很快找到我,说跟于老师探讨一下怎么把宝马公司内部的培训体系完全实现慕课化,他们在2014年或者2015年就做这件事情,而且他们基于自己内部的慕课平台开展了比原来成效高得多的内部培训,这是基于慕课的,是基于异步的交互模式的慕课。二是不少大型企业认为,新冠肺炎引发的在线教学可以移植到疫情结束以后,因为直接投入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降低了,而收获却未必低,学员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有更好的收获。

三、继续教育对在线教学提出的挑战

第一就是会有人来参加培训吗?这关系到很多原来的培训企业的形态或者说培训理念的转型。第二是能否持续开展下去?我觉得取决于几个点:第一是体验关系是否足够好,也就是说能否让人觉得这个在线的继续教育值得。体验至关重要。第二是名师的气场能够传递过去吗?采用怎样的方式,比如怎样现场布局的方式,怎样的交互方式,能够使得远程接受培训的人感受到名师气场。第三是能够感受到名校的气场吗?因为很多人接受培训有一个很重要的潜在的出发点,就是说我希望去那个地方看看,我希望体会一下到那个校园里走一走是什么感觉。最后核心的核心,是能否确保培训效果。对于委托方来说,投入产出比值得吗?

这都是一些挑战。我认为,目前的在线教学可能还不能很好地回答继续教育的这些问题,就像刚才有些弹幕说的那样,需要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前期设计。只有有了这些前期设计以及一些技术的进步才有可能做到,才有可能很好地回应这些挑战。

四、在线教学的优势逐渐凸显

除了不利因素以外,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在线教学在过去的3个多月来,优势逐渐凸显,我相信我们现场听的很多老师也都能感同身受。当然,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区域或者不同的教育层级例如高校、中小学可能不一样,但是大家多多少少会有类似的感觉。比如说课件清晰,软件操作演示直观,声音清楚,弹幕和投稿等实时交互工具能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匿名互动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而学生表现更为踊跃,学生课后可以任意回看课堂内容,答疑更加高效,等等。

我此前做过一次匿名的问卷调查。一个133人的班里,在今年春天的第四周给出的反馈。问题是“在老师经常使用的如下几项雨课堂工具的功能中,哪几项对你学习帮助很大”,排序从高到低,前五项依次为:录屏直播,方便课后可以反复查看;课上推送的限时练习题;课前/课后推送的学习资料;手写板上写写画画;课上推送的PPT。学生对这些功能是非常感兴趣的。

除此之外,当前的在线教学的授课方式比起原来的线下教室上课,最大的不足是什么?就是老师、同学、交流、氛围还是不够,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增加了答疑,比如说每堂课的前十分钟和同学在线聊聊天,但是这跟线下还是没法比。我们再来看看学生的反馈,在线教学授课方式比起线下上课,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这个趋同度非常高,主要就是录屏、回放等。

五、以在线教学方式开展继续教育的方法

这些方法并不局限在继续教育,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依然适用。我觉得要从三个不同角度来看,要有正确的理念,选择适当的工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第一是理念要认同。什么样的理念呢?我整理为16个字: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道”和“器”是一对矛盾,互为里外;“体”和“用”是另外一对矛盾,互为里外。

今年2月初,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关于高校开展在线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要求确保学生在线学习与线下课程质量“实质等效”。“实质等效”这四个字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很多程度的等效,比如过程等效、体验等效,但最核心的还是成效等效,线上学习的成效得跟线下学习的成效基本可比。所以要想做到实质等效,要求我们必须知道成效怎么样,这就是内在的“道”。怎么才能知“道”呢?必须得有大量的学习数据。如果没有数据这个外在的“器”,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就没法及时进行调整。

接下来怎么拿到数据?数据不会凭空掉下来,所以我们得通过交互的方式。交互这个内在的“体”是重要的,但是交互的目的不是为了聊天,是为了采集数据。直播这个外在的“用”是表象的,但只有在直播的场景下,才能做到实时交互、采集数据、随时调整,进而确保“实质等效”。所以理念非常重要。

第二是工具选择。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有三个不同层级的武器,我总结为“三大法宝”,从浅入深分别是:一是信息投递。基本解决的功能是这个信息如何从老师嘴里出来,最终送达学生的耳朵和眼睛前。这个非常重要。工具也有很多,例如直播平台、网络会议、雨课堂等。但如果觉得只是这个就行了,这也不够。单向地进行知识传递,做在线教学是抓不住学生的,做继续教育也是留不住客户的。所以这个不是最终确保在线教学质量和继续教育质量的核心点。

二是学习反馈,这个就是刚刚所说的核心点,是教师如何实时(或准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这个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学习反馈的工具也有一些,比如会议系统可以给我们语音反馈,让学生打开麦克连麦说话;直播平台、会议系统、雨课堂都可以支持文本反馈,大家看到的屏幕上的弹幕都可以做到;对于至关重要的数据,雨课堂或者各种各样的学习管理系统都能够提供。事实上通过我们这个学期的在线教学,我们发现还能实现一些原来在教室里不是特别好实现的事儿。比如我们能够做知识众筹,能够做知识的再发现。

三就是知识众筹。在线课堂中师生如何进行集体知识创造?举个例子,像我的这个课,我讲的所有内容、概念和分析方法,大概都是一百年前被先哲们创造和发明起来的,我这个课程的体系大概是六七十年前在美国成型的,所以我们基本上都在讲过去的知识,我们可以讲一些过去的知识在现代的应用,但是基本知识都是过去,但是在当前的在线教学场景下,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先哲们发现这些知识的背景下,让学生以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共同的重新做知识的再发现,能够集体地重新创造一些知识,这个将直接决定学习体验。知识众筹的工具相对比较缺,比如雨课堂的弹幕和投稿+词云功能,网络会议的屏幕批注功能和分组讨论功能。

第三是教学法设计。做好实时交互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设计。比如不在教室不见面,降低了教师的吸引力,因此原来的45分钟一节课时间太长了,教师无法达到原有的授课质量,要拆成20-30分钟一段来授课。我管这个叫“碎”。如果认可上述观点,紧接着的下一个思路自然就是,在每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里,必须采用比校园课堂授课更丰富的交互式手段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这就是“动”。假设上面的措施成功了,势必要适度减少课堂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教师一方面进行更精细的教学设计,梳理出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学生能在课外发生有效学习行为,取得可衡量的学习成效,这就是“减”。开展了“碎、动、减”的教学设计,就能够让老师们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六、教育教学新常态

疫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教育教学势必进入新常态。2月份以来,很多教师经历了从抵触,到尝试,经历失败,最终顺利开展在线教学的心路历程。在线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势,让很多教师和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出“今后再也回不去了”的呼声。

教育教学新常态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混合式教育教学成为大势所趋,这跟继续教育有关,跟校园教学有关。当前这场在线教学战疫行动,对许多师生而言,相当于一场混合式教学的“启蒙运动”。回到校园内上课后,完全放弃在线学习的课程将成为少数。绝大多数课程会在某个方面引入在线学习的成分,使得混合式教育教学成为大势所趋。第二是混合式教学新场景不断涌现。原来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摘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课外学,但是现在完全有可能是同一门课有的学生在线上学,有的学生在线下学。第三是混合式教育新模式初见端倪。清华现在有“克隆班”“未央班”,这些学习模式有可能未来对我们的双学士学位,包括对继续教育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最后总结一下,未来的在线教学与继续教育是怎么样的呢?第一,如果很好地进行了设计,我们就能够知道学生来与没来,知道他在与不在,知道他走还是没走,这点甚至比原来线下的继续教育做得更精准。第二,我们经过反馈能够知道他学的是否明白。第三,我们能够布置开展高效的团队合作,比如基于ZOOM的分组讨论能够让学员开展高效的团队合作,以在线的方式也能够做成。第四,能够与工作时间不冲突,我们可以利用晚上、周末,不需要出差,而且可以回看。线上与线下结合,满足不同的需求,能够解决住宿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优势。第五,还有线上渗透VR/AR的应用,可能你由于线上方式无法实地来到清华大学,但是如果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能够有一种VR的方式带你网上游清华,也是一种不错的替代方式。最后,可以AI教学辅助。如果你有大量数据,基于大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能够实时或者准实时地甄别出谁在认真听。对于那些认真听的,我们给予更多的教学要求;对于那些没有认真听的,我们进行及时提醒。所有这些,都揭示着继续教育势必采用混合式的培训模式。

以上就是跟各位老师的分享,谢谢大家!


排版:李磊

审核:胡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