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带来活力技术发展引领未来
2012.12.06

来源:中国培训(2012年第1期)     作者:杨银付

 

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应该说这个世纪必然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世纪。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要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因此继续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谈到终身学习,它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首次学习以及之后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不是不同教育环节的简单组合,而涉及到教育各个部分的全新变革。

一、发展继续教育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高个人、企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财富的增长必然要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可以靠卖地来获得GDP的增长,但社会的进步、财富最终意义上的增长必然要靠单位时间内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也就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来实现。我们现在的劳动生产力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先从GDP来看,2008年我们国家平均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5855美元,这样一个数字相当不到于美国的6%,不到日本的8%,这也就是说美国1个劳动力相当于我们的17个劳动力。虽然我们的GDP总量已经是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但应该清醒的看到与之相比仍然非常大的差距,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研究,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劳动生产率就能够上升17%,这从一个行业说明了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有助于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呢?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去年第一产业的增减值比重在增长份额中占到了10%,第二产业是47%,第三产业是43%。这就反映出我国第一产业比较落后,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实际上,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长GDP比重占的比较高,能达到50%,发达国家达到了70%。从就业人数来看,在一、二、三、四产业之间,在我国的人口分布中,第一产业占到了38%,第二产业28%,第三产业34%,这样一个情况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到60%乃至80%的水平是有显著差距的。所以,如果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应该下降到25%以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应该上升到45%以上。这样一个大范围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需要继续教育。同时我们的城镇化率进程不断加快,2009年是46%(低于高收入国家70%的水平),这就会带来培训与继续教育的需求。

三是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尽管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经济总量的经济体,也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应该看到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并不强。虽然我们已经融入了到这样一个国际生产链中,但我们多数处于低端,产品附加值还比较低,我们要考虑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特别是随着今天国外、国内多方面压力的增大,我们要进一步实现转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上看,我们需要研究比如像工人的薪酬怎么来定的问题。国富转向民富的转变必然会带来产品成本的提升,原来的优势可能就会不复存在,所以必须要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要靠我们的科技创新。而在这些方面创新型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占到70%以上,对外依存度在30%以下,而我们的科技贡献率不到40%,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最新瑞士世界经济论坛每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显示,我国在139个国家中竞争力列倒数第27位,而我们在职人员培训指标是第57位,可见它是拉了国家提高竞争力的后腿。所以,这都要求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通过加强研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通过继续教育培养适应和应用这种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劳动力。我们由科技带动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很快,但离国家的要求目标仍有距离。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2020年战略新兴值占在50%左右,特别是在七大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完成这样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需要我们拥有大批高素质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才,这就对我们的教育和继续教育带来了新需求。

四是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教育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既包括职业导向教育还包括非职业导向教育。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精神品质为目的的这样一种教育,比如老年人教育,提高人的幸福指数等等,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巨大需求以及它所带来的终身学习的需要。面对这样一个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固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如何创建学习型社会

这是一个多管齐下的综合工程,比如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要求建立跨部门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机构,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仅现实对终身学习提出需求,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给学习型社会的发育带来了机遇。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们时时处处学习成为了可能,因此学习与发展也具有了无限可能。比如说资源的数字化能力大大提高,以往不能数字化的今天就可能很容易实现了。云存储又是一个革命。更高的传输能力,大家也是通过网络能够看到这样一种飞速发展的趋势,更强的协作能力。现在各种信息可以说都在我们身边,有多网还有多屏,还有iPad、手机等等。各种移动终端日益成为学习的工具,能力为教育所用。事实上,信息技术领域应该说从这一拨信息技术革命以来至少发生了三次革命:第一是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从庞然大物到走进寻常百姓家。第二次是90年代乃至最近10年的互联网变革。第三次就是云概念,云技术,云服务。应该说计算机把计算带给了所有人,互联网把信息带给了所有人,而云计算将把服务带给所有人,包括带给我们教育的重要机遇。所有这些都昭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飞奔,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现代远程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事业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以及降低成本,同时实现这三者的非远程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并且明确提出来要办好开放大学。

在远程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教育方面,我觉得有一个任务就是要由大变强,应该说这也是中国的阶段性特征。我们是一个经济大国,但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是教育大国,也不是教育强国。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手段需要进一步革新,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应该以高质量资源建设支持高质量建设,基本的思路就是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改造开发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我们要进一步倡导社会责任,发挥制度优势。

要建设激励机制,资源共享,还有云技术模式,保证数据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同时我们的资源不仅要面向学生而且要面向社会,加速开发面向学习者这样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运营市场机制,共同形成数据库资源不断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是生产力。校企合作将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活力。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什么?马克思讲到了人类全面发展学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实际上谈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具体的一个指向就包括校企合作。《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提高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对于校企合作也有明确要求,提出来要调动行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德国的教育发展比较好,因为人家是一个常态,而在我们国家这种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发育,要鼓励行业企业组织、行业组织企业来举办这些学校,鼓励委托这些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教师实践,鼓励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后,我们通过各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先后出台9项指导意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教育产业对话形成机制。其具体成果就是2010年教育部组织了15个行业、139个企业、166所学校签定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协议。另外组建了43个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还设立了400多个行业指教集团。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的形态和境界在不断提升。

为什么要校企合作?首先是由于我们教育的目的,办教育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怎么从经济社会发展上了解社会需求?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参与,需要企业参与。企业里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里面就有个对接问题。如何来更好了解社会的需求,更好使教育适应这样一种需求,这是校企合作的第一层境界。而校企合作的第二层就是企业更深入的加入,参与到教育中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现在的高等学校要加快发展专业硕士,要在15年内努力达到50%。过去的研究生是学术型的,实际上社会上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法学家是少数,企业需要律师是多数,学校的医学家是少数,而需要医生是多数,等等,这说明了我们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事实上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有60%80%,我们国家研究生的比例仍然是学术型的很多。国家对这方面的改革方向非常明确,速度也非常快,那就是加快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就包括行业企业的参与。比如说建立双导师制,这既要有我们的学校力量,也要有一流企业的力量。当然,我们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到了教师队伍当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等等,这都反映了近一年来校企合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