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中国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工程管理认证培训
2012.08.02

 

   本文通过对国内工程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其知识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应加强我国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由美国四大工程师协会联合推出,并得到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大力支持的工程管理认证体系。

关 键 词工程管理  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俞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程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

 

为了提高国民经济,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了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的一整套技术职称体系。到2004年,中国仅工程师的总量就已达2677.5。此外,每年还将有100130万工科毕业生(包括专科生)进入工作岗位。从数量上看,中国的工程技术队伍规模在世界上已是最大。但这支队伍素质如何,所发挥的作用是否与其规模相称,颇值得研究。

一、中国工程管理人才的现状及开展相关培训的必要性

从现状看,中国工程技术队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人均产值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有些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前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不少,但作用发挥得不够。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效率有待提高,品牌产品少、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等。中国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以此去交换发达国家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这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中国高新技术在重要产业的应用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明显差距,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之又少。由于人均产值低,数量与管理水平不成正比,因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说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水平和所起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工程管理人才仍极为缺乏。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在拥有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发展,是提高经济建设水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的基础。目前工程管理在中国已逐步得到重视。20006中国工程院成立了工程管理学部;中国学术界每两年开一次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会议。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市场对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级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基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截至2004年,共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且有迅猛增长之势,但仍然供不应求,对中国工业企业来说,目前工程管理人才仍严重匮乏。

从工程教育的角度看,为了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管理人才,开展工程管理国际认证培训十分必要。

(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急需接受工程管理培训

在中国,很多学工程的大学毕业生要在毕业46年后才能胜任工程管理工作,因为他们过去根本没有接触管理知识与技巧,只能通过自学或进修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现代工程技术人员是在大工程的背景下来进行工程活动的,除了相关的工程专业以外,这个大工程还牵涉到网络、环境、法律、经济、销售、安全等广阔的管理知识领域——即使不是直接从事管理,有些知识也是不能不了解的。不能完全不懂。据统计,在中国约有80%的工程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最终将从事某种管理工作。香港城市大学对中国大陆5000名工程师的调查发现,约有50%的工程师急需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且其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

(二)现行的工程管理教育难以满足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固然有差距,管理更显落后,因而,社会上对于工程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的要求都越来越迫切。一些高校陆续建立了管理类第二学士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试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些专业多数只是工程知识与管理知识的简单叠加,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此外,由于工程管理教育刚刚起步,多数企业对此类人才培养尚缺乏认识,使许多有志于学习工程管理的在职人员难以得到学习机会。由此看出,中国现行的工程管理教育还远没有满足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需要。

二、工程管理国际认证培训概述

纵观世界,在全部的工程学科中,工程管理是一个广阔的实践领域。许多工程师积累了相应的实践经验,达到工程管理者的标准后,被及时地提拔成为工程经理,还有许多则因为缺乏扎实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而失去了提升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日益加入国际市场,许多企业在努力寻找或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的工程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多数企业还缺乏判断工程师是否具备优秀管理者能力的知识,也缺乏将工程师培养为工程经理的有效方式。许多期望承担管理责任的工程师找不到通过培训使自己成为优秀管理者的场合。因此,建立工程管理的知识体系、认证标准以及培训方法十分必要。在此,不妨看看美国的做法。在同样的背景下,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联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以及美国矿业、冶金与石油工程师学会,并得到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大力支持,共同开发了“EMCI®-国际工程管理师”认证体系。

EMCI认证体系不是工程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其知识体系(EMCI-BOK)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内容独特,不可能由其它课程代替。授课教员兼具工程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ASME对工程管理的定义是:工程管理是技术性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和控制活动的艺术和科学,是关于各种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的战略和战术决策的制定及实施的学科。工程管理活动由拥有工程科技知识、且在工程中进行项目管理与人员组织的专业人员来实施。,作为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进行产品开发和服务的学科,工程管理包含三个交叉的活动领域:项目管理、产品开发与服务以及系统工程。EMCI的目的是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应用管理知识和各种工程技术来提高企业的质量、生产率和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和战术目标。

(一)EMCI认证培训的知识体系(EMCI-BOK  

EMCI认证培训的知识体系(EMC-BOK),是由来自工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工程管理专家,通过对实践中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的优先次序的分析排列而共同开发出的工程管理最佳课程体系。该体系由8个大模块组成,涵盖了49个知识点和170个子知识点。如表一所示:

 

1                           EMCI认证培训的知识体系


模块

知识点

1. 市场调查、技术更新和环境监测

1.市场分析(以顾客为本、竞争)

2.学习最佳的课程与实践

3.商业研究、预测工具、技术

4.风险分析

5.趋势分析

6.技术评估的实践与技术

7.技巧表达

2.商业战略的计划与调整

1.战略目标与计划 (新技术)

2.系统设计与生命周期工程

3.结成合伙人与采购战略

4.财务风险管理战略与 新技术模型

5.管理技术的变化与调整战略

3.产品开发、服务与加工

1.工程学科

2.可制造性

3.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

   4.系统设计理论与生命周期工程, 产品或加工制造(产品或服务规格)

4.工程管理与变化

1.财务预算与 资源配置 

2.在正常与环境变化期间的项目mgt技术

3.计划编制法

4.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需求

5.客户服务与满意度的维护

6.全面质量管理;持续过程再造

7.可制造性与生命周期分析

8.保养与缺陷维修

9.操作系统分析

5.财务资源与获得

 

 

1.获得与合同程序; 合同管理 

2.资金来源

3.财务会计与预算程序; 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

4.工程经济的分析技术

5.存货清单控制程序与供应链管理

6.市场与销售

1.销售与广告实施  

2.顾客满意度战略  

3.市场与商标技术

4.产品投资组合分析

5.全球贸易与国际运作

6.定价战略

7. 主要的个人与工程项目团队

1.绩效管理、培训与激励技术

   2.谈判策略 (如,为了资源与内部利益分担者的谈判)

3.招聘、甄选与补偿的实施

4.团队管理

5.管理多元化的劳动力

6.培训与技术开发

7.对直接报告的表达管理

8.冲突解决技术

8.专业责任与法律问题

1.公司特殊政策与 程序

2.调整的条件、法规和标准

3.商业合同、专利权、版权与商标法

4.美国与国际法规、标准与规则

5.道德的专业规程;专业责任


 

(二)EMCI认证培训的级别

EMCI认证培训分为两级:

专业工程管理师是为希望成为工程经理或想以工程管理作为职业发展道路的工程师设立的,获得初级工程管理证书(EMCF)的要求是,具有学士学位、3年工程经验及通过EMCF考试;

高级工程管理师是为希望成为更优秀的工程经理并希望提高自己职业素养的工程管理人员设立的,获得高级工程管理证书(EMCP)的要求是,具有学士学位、5年工程经验(其中至少2年从事工程管理)及通过EMCP考试。

所有获证人员必须遵守本国的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

可以预料,EMCI认证与培训将成为企业衡量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能力的通用国际标准。我们应当未雨绸缪,在工程管理认证和培训方面先行向这一标准靠拢。

三、开展工程管理培训,加快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国际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每个企业都应将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作为自身重要的战略发展措施。

工业企业应针对在岗工程经理的现状和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采取加强培训的内部培养方针,注重培养四种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即:能适应加速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和熟悉工程管理、创建工程精品的复合型人才;熟悉国际惯例、有一定外语水平、掌握中高级工程技术的外向型人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经营需要的开拓型经营与决策人才;能适应和满足工业经营规模和高新技术需要,并能实践操作、指导施工的高级技术人才。

目前工程经理在工程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所承担的重大责任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成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特别是工程经理的基本素质、管理水平以及其行为是否规范,对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生产和守法遵章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企业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国际化的关键。因此,对工程经理的国际化培训显得更为重要。

企业首先要从产业国际化战略出发,把工程管理人才国际化培训纳入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规划之中。立足于行业现实,着眼于企业发展,贵在措施落实。所谓立足于行业现实,就是要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这是制订培训规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就是规划要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围绕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这个目标,适应与国际接轨后各类人才的需求,把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培训作为走向未来和走向世界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基础工程,做到与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相一致;贵在措施落实,就是要为培训提供支撑条件,在培养和开发人才方面舍得投资,这种投资不仅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而且是有巨大潜在效益的战略性投资。

其次是工程经理国际化培训内容必须注入高技术。工业走向国际化,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引入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理念。以内容新、见效快、周期短的培训为主,通过培训补缺陷、转观念、上水平、拓宽和更新知识层次。要不断把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吸纳、充实进去,按照国际惯例设置课程,实施专项培训,形成多专业、跨学科、领域广泛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未来工程管理人才的结构和国际工程管理活动的需求。

第三是工程经理培训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企业可采取送培、代培和自培等形式或借助高等院校和利用目前已成立的工程经理培训机构,对相关人员分批、分层进行继续教育。当前应着重工程管理系统理论的教育,力争做到工程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对于一级及决策层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层次科技人员,可分批参加高级研修班,进行国际工程管理投资、承包等方面的强化教育,甚至选送到国外短期进修、深造,以获取最新知识和信息,并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开展工程管理培训、加快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方面,高等学校更是责无旁贷。笔者认为,EMCI认证培训就是加快培养中国工程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与ASME、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共同合作,创办了国际工程管理认证培训(EMCI)项目,旨在加快培养中国的国际工程经理人才。

EMCI认证培训可以为学员提供下列知识和能力:工程管理领域的决策和分析能力;工程技术人员转换为工程管理人员所必备的管理知识和沟通技巧;在工程管理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制定相应决策的能力;在工程领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从事和领导研发项目的能力;工程管理人才必备的高级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

(一)在中国开展EMCI认证培训的特点

EMCI认证培训可以使中国的培训机构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培训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而学员不仅可接受国际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还能掌握成为优秀工程管理人员的知识内容。这对于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使工程技术人员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EMCI认证培训的优势在于:

第一,课程体系先进。1引进先进的原版教材。培训将引入了全套的EMCI原版教材,这套教材强调掌握核心专业知识,成为能胜任业务的工程经理;要求知识面广,成为通才型人才;掌握战略管理技能,适应现代工程的发展。EMCI以高质量的课程设计、高标准的培训要求和高水平的考试安排,得到美国五大工程师学会的极力推崇。2可提高学员的外语水平。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虽然在学习阶段已具备英语基础,但应用能力还远远不够。原版教材的使用,大大有利于“用”中学,所学专业英语可立即用于工作。3使学员更快到达学科前沿。EMCI教材每年都有新的版本,体现专业领域中的最新准则、法律法规的变化,每隔几年专家还要对全套教材的体系加以调整,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对这些教材实行“拿来主义”,有助于学员更快地到达学科前沿。4引进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国内教材多强调学科基本知识,强调知识结构与学科认知结构的协调。从培养学员创造性的角度看,这类教材难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因为其心理导向是趋同而不是立异。EMCI教材则是一种以培养学员科研能力、探索精神为基本教学目标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专业阶段以实务、案例为主,各种问题无唯一答案,能充分发挥学员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促进新的教材出版思想的形成。EMCI在主教材之外,还有完整的教学辅助材料,形成课件配套体系。其中,包括教员手册(内有教学目标、讲义大纲、新版本特点、讨论练习参考意见、课堂活动建议等)、习题解答、题库、课堂演示文稿和课堂教学磁带、学习指南(师生共用)、教学录像(案例内容)、教学投影胶片、网上资源、教学网页以及针对特殊课程的材料。目前ASME正在对此做部分调整,使EMCI教材在更加国际化的同时,也更贴近中国的需要。

第二,教学模式先进。把EMCI认证引入工程师培训,是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本科学历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原版教材的使用,也彻底改变了教员以往“一本教案”加“一支粉笔”“满堂灌”的模式。经过培训的专业教员不仅能用英语上专业课,使用多媒体教学,而且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采取启发式教学,注重学员的参与,使之成为教学活动主体,从根本上提高了学员的学习能力。

第三,师资队伍先进。由于ASME对开展EMCI培训的师资授权非常严格,如,要求教员至少从事过10年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对教员的教学评估至少应达到所讲授课程4.0分的评价(5分制的评分标准)等,这样,就能真正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上岗制,使许多专业的优秀教员脱颖而出;也有利于提高教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使之了解最新的工程管理理论和相关实务,迅速更新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授课内容。一言以蔽之,能为中国培养出掌握国际专业知识和教学动态的双语型、双师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员队伍。

第四,符合工业界和工程师的利益。1符合工业界和雇主的利益。EMCI认证培训为企业提供了测量和评估内部工程管理人员的标准,为工程管理人员取得成功提供了所需的知识和关键的技能。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全球一致的工程管理工具,为工程管理人员在组织内的跨单位和部门行为提供了质量控制,为挑选工程经理提供了标准,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了竞争优势,为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方向。2符合工程师和技术性职业的利益。EMCI认证培训可以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方便的、全球公认的证书,有益于他们获取报酬和荣誉、增强职业优势,拓展职业化的发展道路,还可以提供全球化的测量与比较,促进他们的职业持续发展。

(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EMCI认证培训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专门从事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成人学历教育的学院。它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首家继续教育办学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教席也设在这里。2002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根据未来发展的远景目标,明确了一系列办学思想,即市场与质量意识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逐步树立清华培训品牌,为清华教育培训产业化奠定基础;对外合作方面,充分开展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合作,多方面引进优质资源。同时与本校研究生院、教务处、教育培训管理处、国际合作处密切配合,严把质量关。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确立了以非学历学位教育为主;以在职人员培训为主;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的“三为主”办学原则。

在远程教育培训方面,清华继续教育学院1996年就开始在中国率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先后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一百余个校外教学中心,基本形成覆盖全国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远程教育网络与教学体系,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和表扬。目前,远程教育在技术上实现了在国内尚属首次的“三网合一”远程交互答疑系统,利用因特网、卫星专网、ISDN专线网技术,实现了多渠道、多线路、实时、双向的互动远程教育,为远程教学的师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面对面”交流环境。

在职业培训方面,清华继续教育学院充分依托本校的教育优势,面向社会各类在职人员开展非学历、学位教育的职业培训项目。职业培训设有科技园培训中心、国际工程教育培训中心、IT 教育培训中心、卓尔培训中心、艺术培训中心、国际英语培训中心等。各培训中心充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提供更加合理、全面的课程体系。职业培训紧紧追踪培训市场的变化,积极探索培训市场化运作模式,为有志者提供技能提升的机会。

在国际合作培训方面,清华继续教育学院设立了国际合作培训部、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通过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丰富原有的教学体系,逐步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教学、培训队伍。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多年来,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以其一流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培训层次、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为了加快EMCI认证培训项目的运作,学院已经成立了EMCI认证培训项目组,计划用3年时间将EMCI认证培训推广到全国各地,为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寿文,李曼丽《培养21世纪的优秀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2]余寿文,王孙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3);

[3]张光斗《高等工科院校要培养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03);

[4]朱高峰等21世纪的工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本文曾发表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