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加强主动学习,提高非学历教育质量
2010.10.11

陈肖庚
   】本文针对当前非学历教育过程中学习效率低的现状,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对非学历教育中学习者进行分析,阐述提高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及方法。
关 键 词】非学历教育 学习者 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
作者简介】陈肖庚,现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在我国教育体系结构中,成人教育和各种非正规非学历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除成人中学、成人中专、成人高校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外,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短期进修、执业(职业)资格教育都先后出现。目前,我国由政府、地方、行业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更是飞速发展,其影响范围已经覆盖教育体系结构的各个方面。简而言之,非学历教育包括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其他各类培训、进修、辅导等。
但是,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强调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非学历教育的组织和机构如何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如何将非学历教育的内容使学习者更快更好的内化?无疑,提高非学历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是极为重要的。
一、非学历教育中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者本身
参加非学历教育各类型学习的学习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接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成年学习者,他们大多是已经参加工作,已经拿到相应的学历,工作及进职进级需要继续充电,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另一类是学历教育在读的在校学生,他们对本专业学科以外的知识有强烈的渴求,希望在全日制的学校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以应对未来走向社会的需要。
(二)学习目的
成年学习者通过接受非学历教育培训,不仅能学习新知识、方便地获取和更新所需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学到新的、有用的社会技能,以满足现代社会在职人员要求自我完善的需要。从而使自身在工作能力方面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提升个人社会竞争能力;在校生,则旨在扩大其视野,通过参加各类认证及培训来弥补传统教育手段所欠缺的不同的文化和新鲜事物,促进其超常学习,以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为自身在未来走向社会就业而武装自己。
(三)学习者心理
成年学习者在非学历教育中的想法简单、明确,他们在多年的工作和社会经验的启示下,清楚的知道自身需要什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什么,所以在这种心理情境中,他们的心理相对简单,是需要在单位时间内得到迅速解决面临的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因此,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强,效率相对较高;在校生则是另外一类,他们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形成了一定的观念定势,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安排,教师讲什么,自己听什么,学什么。他们较少有社会经验和丰富的工作经历,较少挫折,在为了将来就业把自己武装起来的学习目的前提下,接受继续教育和各类非学历的培训时则显得目的不是非常明确,容易出现散乱、盲目、无重点甚至完全为了一纸技能证书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巧的现象。因此,这类学习者在非学历教育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习主动性差,效率低,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非学历教育中学习环境分析
(一)传统意义的学习环境
传统意义的学习环境是以物理条件划分的,包括学习者周围人群,学习场所所处的位置,学习空间的舒适性等。这些因素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对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影响是一定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即无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上条件均为学习的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失的,从中很难发现这些条件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学习效果影响的差距。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的创设是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它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有效的环境能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学习的迁移,并能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协作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强调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信息的选择、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
三、有的放矢,提高非学历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者在非学历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其自身的和来自外界的,都严重影响其学习情绪,直接导致其学习主动性受挫,变为消极的被动学习,最终影响其学习结果,对各类继续教育及培训过程失去希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非学历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有效的提高此类教育的效度。
(一)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主动性
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者在被各类失实的招生广告吸引下,抱着短期速成、点石成金的巨大希望而来,正式进入学习过程才发现,事实与原来的设想有着巨大的差距,这里有对学习内容的失望,也有对学习环境的不满,于是原来积极的主动学习热情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消极抵触,甚至企盼尽快完成,产生了与来时期望值大相径庭的结果,最终带着巨大的失望离开。这类学习者往往期望值过高,甚至想迅速得到质的飞跃,但面对现实,却发现差距巨大,从而产生挫折感,导致继续教育学习活动的失败。
其中在校学生还有一个更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培训与本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突出,他们要用其业余时间听课,不但难以保证参加,而且由于学习目的较为发散,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会工作的受挫经历,极易与学历教育中养成的被动、消极学习态度混为一体,更因为在此种情境中,没有了学历教育中考试这一评价环节,学习主动性大打折扣,导致培训课程的效果大大落后于专业必修课。个别学生过分强调自己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困难,宁可自觉不自觉地克服这种困难去将就本专业考试课程,也不考虑如何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到培训的最后不了了之,导致学习过程失败。
由此,提高非学历教育中学习者学习主动性,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客观评价将要参加的各类培训及继续教育学习过程的信度和效度,抱着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心理来制定合理的学习目的,同时处理好工学矛盾、学学矛盾,防止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此出现的情感失落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二)构建学习环境,提高学习主动性
如果说正确建立学习目的是非学历教育中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内因,那么学习者学习环境的构建,则可以认为是影响此类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内因与外因的结合。
这里所指的学习环境是如前文所述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采用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对学习与教学做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非学历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者,大多具有多年实际操作的的经验,丰富的知识经验、成型的心理结构和信念,将其以上特点与施教者提供的物理环境,外部信息及课程内容有效的结合,即内外结合,从而构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环境,促成主动学习,这无疑是提高其学习主动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多家培训机构的调查数据反馈,那些在自己行业工作多年,渴望通过参加相应的非学历教育以实现答疑解惑目的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得到的收获也最大,他们在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实现了主动学习、不断收获的良性循环。
(三)规范非学历教育过程,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
就当前全社会重视非学历教育,强调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强调终身学习的大环境来看,调动此种情境下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除了考虑其内因,还应把外因,在这里即是非学历教育的过程高度重视起来。
纵览各类媒体及培训机构的宣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各类培训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其中大多数名副其实,但不乏各类虚假的、夸张的、承诺不可能兑现的。姑且不去论证他们的出发点和初衷,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非学历教育的声誉,也大大伤害了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者,沉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变成应付差使、流于形式的被动敷衍。不难发现,见诸于各媒体的有关“非学历教育的欺诈”的报道。也经常可以耳闻目睹类似于“主办方夸大其辞,学员集体要求退费讨说法”的新闻。这就急需要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制定相关行政制度,从源头上堵住这些漏洞,使真正有强烈需求的学习者面对的是真实的教育,高质量的课程和师资,不受这类外因的影响,进入正常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保证其将内因、外因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主动学习,达到参加各类非学历教育所期望得到的效果。
从提高非学历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入手,以加强非学历教育在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是一项严肃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它不但要求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设更为有效的学习情境,更好的将教育过程中的内容不断内化,也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规范化要求,同时也对社会规则、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对于非学历教育本身,因为没有颁发学历的终极目标,如果要得到教育信度、学习效度的最大化,即高质量的非学历教育,必须下大力度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使其自觉、自愿的学习,调动自身能动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有可能使其良性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 郝成义.学科学习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5.4
[3] 李征.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中的成人教育[J].成人教育,2003.2
[本文曾发表于《继续教育》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