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公益初心,多方合力推动乡村教育进步
2018年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乡村英语教师赴京培训举行
2018.08.13

香港伟新教育基金的支持下,由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香港活知识立群社(致力于服务乡村教育的香港公益组织)联合组织实施的2018年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乡村英语教师赴京培训班于8月6~10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安徽、黑龙江、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贵州、内蒙古、江西、四川、甘肃、青海等14个省自治区的60名欠发达地区乡村英语教师参加学习。

1.jpg

项目合影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较晚,语言交流环境稀缺,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不敢开口说英语,加之英语学习方法不当,往往侧重应付考试。种种因素导致乡村学生对英语的应用交流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加大,乡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相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大多依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英语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严重制约了乡村学校英语教育水平提升。因此英语教育依然是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而要改善这一现状,核心在于提高英语教师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

2.jpg

清华大学外文系范文芳教授授课

基于这一现状,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积极策划设计,搭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实施本次学习项目。为了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今年该项目采取申报选拔机制,力求招募学习态度积极、专业基础较好、具有教育理想情怀的欠发达地区英语老师参加学习。针对乡村英语教育学习痛点,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和香港公益组织活知识立群社的志愿者教师团队按照语言认知学习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开学第一天,清华大学外文系语言学研究专家范文芳教授讲授了她和团队自创的一套英语自然拼读教学方法。该方法结合儿童认知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有效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促进学生各项语言技能的提升。这种崭新的语言学习方式,可促进学生具备独立拼读生词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范文芳教授利用形式多样的材料,如歌曲、音频、例句等,不仅教会了语音拼读学习方法,还传授了多种英语教学方法。学员纷纷表示,将用这种方法不断训练提升自己的语音语调,同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训练学生发音的教学中,让英语口语更自然、更地道。

3.jpg

香港活知识立群社志愿者教师授课

香港活知识立群社的志愿者教师们采用团队合作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分工明确,互相协作,每个人发挥各自语言方面的专长,打造全英文开放式教学环境,让学员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内容涵盖了教学理念、口语、阅读和写作,通过戏剧表演、诗歌、游戏、演讲比赛和微课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创造性地培养学员的兴趣、信心和习惯,引导学员注重小组交流和合作。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成员过程性评价,建立学习效果全过程反馈机制,对于评价表现好的学员进行奖励,尤其注重同伴之间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位学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大家深入交流,进行探究式学习和讨论,也使得授课老师和学员之间、不同地区的学员和学员之间互相学习的效应得到扩大,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jpg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员们融入课堂

本次培训项目尝试采用完全公益化模式运作,多方公益组织和热心公益的老师参与其中,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引入国际先进的语言学习规律设计课程,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建立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反馈机制,解决学员的英语教育疑惑,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这些方法和内容不仅很好地提升了乡村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而且很多学习理念和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乡村英语课堂上,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语言交流能力,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积极拓展认知边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不断优化项目结构,提升项目品质,全方位整合资源,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和影响力的公益项目,为推动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教育发展,贡献清华方案和清华力量。(供稿: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