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必将推动人才强国建设——2011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2012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展望
2013.01.10

来源:中国培训(2012年第1期)    作者:赵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大步迈向世界之林,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位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GDP仍是经济基础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在庞大的经济总量中还没有将国家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层面。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依然任重道远。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就是中国走向经济强国之途中的重要支持力量。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强大的高技能型人才队伍。而目前我国现有的1.12亿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中的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比2009年分别要增加540万人或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需求与缺口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能力的差距,也意味着我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其实,数量上的差距是客观可见的,而于质量上的距离却是鲜为可以准确把握的。在我国第一次作为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国参加举办于伦敦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国选手所表现出来的追求项目难度而在加工精度上缺乏的软肋,足以暴露出我国技能人才在工作素养、态度方面尚有亟待提高的差距,这更加表明提高人才内在素养比增加数量的难度及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高技能人才短缺尤其是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甚为急迫。目前,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这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到2020年都是急需而紧缺高技能人才,当前还要特别重视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我国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有43%的比重,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国家50%左右的水平。可以说,服务业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这一“短板”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在质量上不足的内在根本原因。

在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而现在我国青年人学技能、走技能成材的意识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还过多将追求接受所谓“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作为目标,这必将进一步造成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隐形压力。

受一定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政府的相关公共资源建设和利用依然显得不足,这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减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发挥尚有欠缺,不能充分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自主性和责任性。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出管理人员获得MBA学位,送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拿文凭,而对于企业所需技术人员培训的投入却十分“谨慎”。这样的短视行为显示出体制和机制存在明显的缺失,也表现出现有企业在人才制度建设方面仍然深受现存制度的左右,缺乏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无法提升工作环境的社会体面层次和工作岗位文化含量相对不足,从而造成高技能人才价值难以得到合理体现,这就必然影响到其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进而产生社会技能人才的偏异化观念。当高技能人才现实的社会角色在人们观念中得以确认的时候,这就变窄了技能成材之路。我们不能不看到当今社会由此而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依然缺乏社会动力的原因。而于政府投入方面,除部分省市相对逐步提高之外,大多数地区的高技能人才工作还缺乏长期、稳定和充足的社会支持,难以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二、我国战略转型视角下已启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新策划

中国经济的世界性竞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金融危机的侵凌,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跨入制造业强国,这一过渡期的提升和迈进必然使得中国重视高技能人队伍的强力建设。近期,中央提出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培养体系,完善评价使用制度,强化激励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建设发展。

我国于200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明确其属于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来是年发展的“硬”目标——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2020年底前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规划纲要》,未来10年,我国将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类型多样、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依托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其他有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20115月,作为《纲要》的配套规划,中组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指导今后十年相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国家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的《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印发,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对于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目标、举措、载体、投入等均已明确。《实施方案》中指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主要包括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等三个工作项目,并首次确立了中央财政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机制。按照这一计划的要求,为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我国将加快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掌握新知识、新工艺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从2011年到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其中,国家重点支持50万名(每年5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和领域的高级技师培训。《实施方案》中要求,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急需紧缺人才的重点培养要把握一个关键,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做人与做事结合的“三结合”,特别要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精湛技艺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三、经济创新发展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我国经济正处于创新发展的转型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惟有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不断突破超越,我们才能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科学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从海外引进,但适合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只能我们自己培养。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还必须有技术工人的参与,特别是那些能够发挥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替代作用的具有高超技能、技艺精湛和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依照图纸和工艺进行新产品生产方面,更体现在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生产工艺的设计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质量上。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引进了大批国外先进生产线,一些车型也是与欧洲同步上市,但与国外汽车厂家生产的汽车在质量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键原因就在于我们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工作素养方面存在着差距。

对照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当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培养体系不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几个方面。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需求驱动下,全国各地依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而建起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兴起。纳入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后的培训基地建设,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主要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选好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和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2011年到2020年,在将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目标之下,到2015年末,我国重点支持4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财政资金投入额度。《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的培训基地不是大兴土木重新建设,而是在各地现有的培训基地中,严格筛选出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培训基地,确保资金管理落实到位,使用有效。

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被认为是最有特色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发挥高技能人才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各个政府、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到2020年底,国家将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我们看到,在生产一线活跃着一批身怀绝技绝活的大师级高技能人才,将大师工作室建在企业生产一线,最能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是尊重劳动者的精髓,让极为珍贵的技能大师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营造更加浓厚的让更多青年人自觉走技能成材道路的社会氛围

就目前的社会氛围来看,人们仍然没有很好接受技能成材之路的选择,惟高考是从的观念依然还浓,这是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紧要的瓶颈,也是我国重视高技能人才发展历史的一种迂回。在新中国成立后之时,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借鉴苏联经验,我国将工人技术等级和工资等级实行全国统一的八级工制。技术精湛的“大工匠”曾经是那个年代的骄傲,“八级工”不仅工资高,而且受到社会尊敬,从而带动一大批年轻人钻研技术,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后继队伍。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受体制和机制种种方面的影响,技能人才在待遇、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没有保持好“大工匠”、“八级工”时代的角色位置,因而使得人们淡化了走技能成材道路的动力。因而,改革现有体制和机制,改善社会氛围,以调动和提高人们走技能成材的积极性,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该是当务之急。

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加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必须具体落实好的重要要求。我们应彻底改变企业重管理型、研究型人才、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错位现象,要像重视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关心他们的成长,将高技能人才开发纳入企业人才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建立与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较好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做法。当前,我们有必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贯通办法,使高技能人才可以继续向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党政领导干部等不同的方向发展,建立高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从而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使更多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者已经出现了一线技术工人的身影。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技能竞赛活动也促使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从默默无闻的工矿厂房走向了社会前台,赢得了社会尊重,得到了较丰厚的物质奖励,这该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壮大的良好引导之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应该进一步给予崇高荣誉,实行重奖。比如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应考虑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给予相关待遇,同时要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加大其在评选劳模、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比重。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七八成的中学生毕业后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学习,男孩子们以能够操作大型机械车床而自豪。发达国家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层次结构以及培养体系、政策法制环境、政府投入和社会氛围等方面,均有一些成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组织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了国家机构和经济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作用,企业职工委员会必须协助企业完善技术工人的培训和保护工作,企业有义务在学徒培训期间为学习者提供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等等。二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较大。2001年,欧盟国家公共教育培训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5.1%。三是构建职业资格和学历互相沟通的渠道。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制度,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四是高技能人才的薪酬福利水平较高。挪威的技术工人平均工资水平居全国最高,德国技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德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这都是我国于今后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当很好借鉴和运用的方面,也是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而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