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截断医院评价路径依赖
2012.12.04

来源:《中国卫生人才2011年第4    作者:刘庭芳

 

只有大胆截断对旧有制度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拒绝“穿新鞋,走老路”,创新评审理念、评审体制与机制、评审方式,新一轮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才能有所突破。

 

作为国际通行的医院监管工具,医院外部评价实践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早在1917年,美国就在全世界率先开展医院外部评价工作,成立了一个独立的、专门促进和发展医疗质量的评鉴机构,1988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成立,着手对包括医院在内的各类医疗组织展开评价;19957月,日本正式成立医疗机构质量评审组织,1997年,日本的医院评审工作全面启动;在新加坡,医院评审机构采取平衡计分卡的手段来全面考核医院的绩效,该国卫生部还明文规定所有的公立医院必须通过美国的 JCI认证……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医院外部评价工作颇具中国特色,其所取得的成绩固然不应忽视,但是所积淀的问题也令人担忧,比如当下医院重规模、轻内涵;重硬件、轻软件;重临床、轻管理;重经济、轻质量;重投入、轻成本;重结果、轻过程等一系列的非理性发展格局。究其原因,医疗机构本身“专业自治”和行政化倾向一直积重难返,加之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弱化与专业评价阙如,由此导致国内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问题不绝如缕。

2011 1月由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评审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无疑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该评审办法在充分总结历史教训、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省市医疗机构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表达了新式评审办法突破旧有评审的路径依赖、实现制度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上述的认知与评价,并非简单的溢美之词,事实上,如果回顾一下国内20余年的医院评价工作,就应该知道此言非虚。

我国的医院评价工作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11月,卫生部正式颁发了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法,由此掀开了全国医院分级管理和评审的序幕。第一轮的医院评价工作大大强化了国内医院的基础管理。毋庸讳言的是,一些医院也借机盲目扩张,增加床位,添置设备,争“级”攀“等 ”,医院软件建设明显弱化,甚至还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

1998年,卫生部下令全面叫停医院评审,评审工作由此刹车,渐入沉寂,尽管此后一些省市自治区卫生主管部门殚精竭虑,多种渠道应对医院评审而造成的医院管理和服务的失控与滑坡,但是由于“制度依赖”的惯性使然,其医院评价的标准、流程与方法仍然难有创新可言。

为了汲取医院等级评价中的经验教训,跟踪国际医院评价的新理念,卫生部于20054月推出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评价导向开始从“规模、设备、技术项目”转向“社会效益、运行效益、经济运行状态”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由此我国医院的第二轮评价隆重登场。结合全国各地评价结果,卫生部进一步修订完善评价标准,又于2008年推出《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将医院评价正式划分为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医院安全、医疗服务、医院绩效等五个维度。在此之后,卫生部于 2011年初推出《医疗机构评审办法(修订稿)》。目前正广泛征求各地意见,不日将出台。

该评审办法力求打破对旧有制度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拒绝“穿新鞋,走老路”。在笔者看来,其核心要素可用“三个创新、四个突破、三个强化”进行概括。所谓“三个创新 ”是指评审理念、评审体制与机制、评审方式与以前的评价工作相比,均实现了高度创新;所谓“四个突破”是指评审标准、评审流程、评审工具、评审效率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谓“三个强化”是指强化了对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评审机构的监管,弥补了以往评审的监管制度缺失,从而保障了评审工作的客观与公正。

我国新一轮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已经上路,对于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来说,这是管理好医院的“尚方宝剑 ”,更是医院管理的硬抓手。然而,鉴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发达程度有别,因此,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在不低于部标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本地情况的评价标准,切忌强求统一,而应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