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继续教育》2011年第1期 作者:张忠义,南婕
【摘要】课程设置是教育培训项目开发的核心环节。通过对职业教育中课程设置方法的研究,针对培训项目的特殊性,对比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探索培训教育项目的课程开发原则和具体课程设置方法。并通过实际检验,例证培训教育课程研制方法对培训整体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培训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课程设置
一、职业教育课程研制方法的启示
非学历、学位的培训教育项目,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和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因其能够更加具体地指导工作实践,提供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倍受高素质在职人员的推崇。培训隶属于教育行业,其核心价值在于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而目前培训机构中的项目研发人员对于课程研发普遍缺乏专业性和整体观,类似项目中的课程设置相互抄袭现象严重。培训项目中的课程设置可以参照职业教育中课程设置的方法,结合培训教育项目的特殊性,在调研意向学员的潜在需求基础上而提出。
培训课程不同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的是实效性和体系重点,而淡化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基础课程体系。但作为一个基本的体系课程,传统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逻辑理念与依据标准还是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和参照意义的。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 EducationModel,简称CBE)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加拿大研究开发,在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模式。提出这种教育模式的背景是,当时的企业界普遍反映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只注重学习者对知识与理论的掌握,而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产业界强烈呼吁开发一些有效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CBE课程开发方法面向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开发,分析对象定位于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分析过程是将所观察的工作行为分解为具体的能力点并用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描述和规定,能力分解为若干综合能力,每个综合能力又分解为若干专项能力。
与传统的学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特性,对于培训课程的开发设置有着很强的参照意义。可以说,培训课程的方向设置和开发流程基本都可以采用职业教育中的课程研制方法。
二、培训项目中课程研制的方法
培训课程不同于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在于参加学习的学员情况、课程时间长短和单门课程课时安排,以及整体课程架构与师资授课、教学大纲等多个方面。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背景、专业能力和新知识领域的认知度、接纳度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学习需求也基本上在于施教方的合理引导。这与培训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培训教育的学员是学习需求先于教学实施,或者说是根据课程设置而选择参加学习与否,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开发是在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需求调查分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适度合并,从而确定培训目标,再来根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并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另外,培训教育基本上属于非脱产学习的在职教育,总体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而分配到每个授课单元的教学时间就更短,师资在实施教学时的教学方式与学科教育、职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一)培训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开发的原则
培训教育与一般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不同是由在职人员的特点决定的,即在职人员的学习无正确或标准答案,与其传统文化背景有关,并且师生的观点不一定一致。因此,在培训组织的观念上、在系统课程设置上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大局观、整体感。
1.密切把握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全新视角的课程体系
培训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开发直接是为企业的人才培养服务的,所以只有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全方位地按照国际标准培训和重塑企业所需人才,才能实现从适应国情为主向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转变,从而保证企业跟上国际发展的趋势;才能在过去重视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灵活应变和开拓创新的智能,实现从知识更新为主向智能增强为主的转变;才能跟上新经济、新企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潮流;才能在满足企业目前需要的基础上,体现出前沿理论和未来发展趋势。
2.以培养学员工作能力为核心
培训教育的全部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即知识、态度和能力,这三个目标是相互递进的,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员的态度,提高学员的工作能力。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要求在培训课程设计和内容开发时做到:一是打破学科界限,不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而是应以问题为向导,按能力要求和存在的差距倒推培训课程;二是培训课程设置中要设计必要的培训环节,让学员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训课程设计和内容开发中,应安排实际工作经验交流、问题研讨、案例教学、拓展训练等内容,使学员在学习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注重教学组织的互动环节和学员之间的经验分享环节
在培训课程设计和内容开发时,应把学员视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做到师生智能互补,经验共享。经验共享原则要求在培训课程设计时,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员相互交流。教师应该找出学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营造一种和谐、开放、宽松的氛围让不同的经验得到交流;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和努力挖掘他们的经验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为他们学习服务,做学员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对这些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相结合,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引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员的思维,引发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
4.课程系统性与学员个性化培训需求的有机统一
培训教育中的最大矛盾在于针对不同的学员工作背景、从业经验和培训需求,设计统一实施的培训课程。对于一个成熟课程而言,不管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还是培训项目,系统化和固定性是课程的基本要求。而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培训需求和学习期望,固定化课程不能完全解决学员的个性化问题和工作疑惑,只能通过全面化、共性问题的阐述引导学员对个性化问题思索并找到答案。
(二)培训课程设计的方法
培训课程设计主要是在对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适度合并素质单元确定出不同的培训目标,进而根据培训目标设计相关的培训课程。
1.确定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被培训者经过培训所达到的目标。确定培训目标是培训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开发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培训目标确定,一方面要满足素质模型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上具有可操作性。素质单元应注意内容的相关性、业务流程的系统性、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可行性。
整个培训内容的排列,应按照所涉及内容递进顺序,即基础性内容在前,专业性内容在后;按照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的先后,即业务流程在先的在前,业务流程在后的在后;按照涉及工作的综合程度高低,专项性的在前,综合性的在后。
2.培训模块的设计和内容开发
课程设计就是将培训目标转化为培训课程的过程,是为实现培训目标寻找可行的课程框架。针对成人培训的特点,结合国际职业教育的经验,一般将培训目标通过培训模块的方式实现。所谓培训模块,就是从某一相对独立的问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将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分析方法和解决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培训模块的开发和设计,应从企业近期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出发,突出企业追求的目标和蕴涵的文化,培养以能力为主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培训模块的内容开发就是确定每一培训模块的教学内容。内容开发应针对问题的剖析,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内容开发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具体、可操作,并且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衡量;应注意时限性,即在确定的时间达到教学的要求;应注意协商性,使教与学达到一致。
三、实际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效果
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对培训项目操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所参与的一个培训项目,经过近6年时间、17期研修班、86名老师1300多名学员的实际检验,整体的课程设置思路是符合培训需求和市场需要的。这个项目是面向国内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开展的,针对目前学历教育中缺乏房地产开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发展,整个行业飞速发展中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不强,培训需求急切且旺盛。
房地产开发涉及到的任何一个开发项目都包括“土地审批—项目评估—筹资融资—建筑策划—产品设计—采购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的一系列流程,其中任何一个节点的运行状况都足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所以在房地产总裁班的课程设置中,就要求课程能够涵盖开发流程中每个环节存在的关键点,并能够涉及到每个关键点上的最新理念和国内外先进经验。
(一)完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灵活的具体课程实施
按照房地产开发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房地产总裁班自始至终按照八个核心模块课程实施,这是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业务知识学习的实际需要决定的,也基本涵盖了房地产开发的整体流程。这八个核心模块是:行业宏观政策与法规模块、建筑设计与规划模块、投融资与财税管理模块、项目与市场策划模块、工程项目管理模块、新技术与工艺应用模块、营销策略与实施模块和物业管理模块。
八个核心课程模块并非按照时间平均分配的原则实施,具体课程时间分配机动灵活,会根据实际培训需要着重加强某个或某几个课程模块的教学时间。比如,在2003-2004年度央行出台一系列房地产金融政策后,课程班加大在“投融资与财税管理”模块的授课时间,陆续开设了“房地产不同融资渠道分析”、“房地产信托融资”、“房地产基金与证券融资”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股权并购风险”等课程,受到学员的欢迎和好评。
(二)渐进式课程安排和行业最新热点追踪
房地产总裁班课程体系中的八个核心模块完全是按照房地产开发流程设置的,从授课安排上看基本是按照房地产开发流程先后顺序设定的,这样就保证了学习者在培训整体过程中一直对房地产开发有个清晰的流程概念,并将工作当中遇到的疑惑与专家的观点对比认识、逐步综合推进。前一个模块课程中对学习者疑惑的解答可能就是学习下一模块课程主体内容的铺垫,没有前一模块课程的深入探讨和学习,虽然学习者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下一模块课程难得有着深刻思索和理解,也就很难带着疑问来深入学习。在行业类培训课程的实施中,渐进式课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在课程安排上的培训需求。
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样,关于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最新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追踪应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机会接触到的,这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关于这个行业或这个领域前瞻的视野和眼光,虽然这些知识内容并非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对教育组织者来说,也应该合理的引导课程设置中时时更新行业最新发展前沿的知识点。
(三)加强课程中的互动环节和交流研讨课程
对能力导向的教育类型来讲,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落伍,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M B A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种教育类型学习者的推崇,当然完全的案例教学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打破权威、无标准正确答案、时间效率低下的特点都决定了案例教学只能部分取代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
在房地产总裁班的实际组织和授课过程中,每个授课模块之后,一般是利用课余时间专门组织学习者就授课模块所对应专题,就学习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案例展开讨论,或就这个专题由授课教师指导,分组进行命题案例讨论。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容易激发学习者对本授课模块有通观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经验的相互交流起到共进共赢的目的。
(四)固定化的基本课程框架和不断更新的新知识点
对一个课程体系来讲,固定化的课程框架是一个基本要求和成熟标志。随着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习者对学习的期望和要求也不断变化,因此在房地产总裁班的课程设置中,自始至终都保留着基本的八大核心课程模块,但针对每一课程模块当中的具体课程知识和内容基本每天都加入一些最新的知识点和内容。
房地产总裁班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参照了职业教育中课程开发的思路,注重学习者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培训要求,以综合工作能力提高为导向,时时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并融合到课程当中,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增添互动教学环节。经过实际检验,17期研修班1300余名学习者对课程的综合满意度为4.6分以上(总分5分),这在教学要求相对标准较高的培训教育中并不多见,例证了研修班在课程设置满足学习者需要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洁.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赖晓云.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系统化培训课程的开发[J].现代企业教育,2003,(10).
[3]郜岭.现代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