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君
【摘 要】专业教师的再培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议题。本文通过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创新的内涵,指出再培训对专业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加强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再培训的有效途径,最后给出了再培训效果评价的建议和策略。
【关 键 词】再培训;专业教师;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田慧君,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服务中心职员
2007年 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其中提到“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崇尚科学精神,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增强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参加再培训,并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之中,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替代的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人才。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学科趋向精细化
在科学实验与科学方法论的推动下,学科开始走上精细化的发展之路。据统计,至2006 年,我国直属高校重点学科从1998年的416个发展到680个,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精细化程度之高、发展速度之快。这些重点学科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骨干的学科体系,引领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高校专业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充分认识到专业理论的精细度越来越高、专业技术的折旧率越来越快、产品更新和衰退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不能沉溺于经验和传统,安于机械地重复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以高起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再培训的主要内容,充实专业新知识,掌握专业新技能,了解专业新思路,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2. 学科趋向综合化
进入20 世纪,学科发展的综合化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与横断学科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议题。人们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学科进行有机综合,不同学科互相交织、彼此促进,共同演绎学科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才培养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骨干教师,大都有着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科和专业建设体系比较熟悉。但是教师仅仅精通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通过不断地丰富文化基础知识、心理科学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成为博学的良师。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诸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激发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热情。
3. 学科趋向信息化
数字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一切学科和领域,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世界在贯通,地球在变小,它大大扩大了人的可见性和可感性,提高了人的认知能力,更有利于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引导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
专业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更丰富、更多元化,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研制和开发优质的课件和教育资源,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经验。
二、 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科教兴国,创新立国。创新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灵魂,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创新所形成和积累的实力;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因此专业教师通过持续的有计划的再培训,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加强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教学成果,提高综合品质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不断积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经验,有些还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综合品质很高的教学成果。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思想,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整个教学活动放在知识创新的前沿,使学生参与知识创新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掌握高新技术,提高科研层次
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是一个厚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持之以恒地苦学深究专业领域的高新技术,而不能急功近利,闭门造车。经过长期不断的积累,逐步形成从事科研所必须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要保持对高新技术的好奇心,增强对专业领域新问题的敏锐性,大胆提出设想,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检验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创造,并力求使这些科研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教师通过提高科研层次,才能娴熟地驾驭知识,向学生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播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展望学科前沿,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3.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
教师的教育创新通常表现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对现有实践和研究的突破,这些变革和突破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被接受,所期望的成功也不可能像想象中的那样水到渠成。因此教师需要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种种非议和失败,需要用勇气和胆略战胜这些困难。及时认真地进行问题总结,冷静客观地进行失败研究;孜孜以求,挑战自我,通过张扬个性在困难中取胜。
三、 再培训的有效思路和途径
1、学历教育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目前各个高校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加大了教师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参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学历学位教育。这是专业教师再培训的重要途径,它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的特点。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通过观摩导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系统的实践和研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大作业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直接选自于所从事的专业教学和科研,是教育教学案例和科研课题很好的总结和提升。
2、短期培训丰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一般在每学年对不同岗位的教师都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学时要求,短期培训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是专业教师再培训最常用的方式。教师要避免完成组织培训或完成规定学分的思想,避免被动学习、消极对待的态度。教师在参训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虽然是学习者,但更重要的是参与者,需要主动倾听、相互探讨、自我反思,进而促进提高、激活思路、取得实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专业技术、学科建设、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法,丰富不断发展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研讨专业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经过这样不断持续的累积,最终形成推动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
3、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合作和互学
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学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经常交流教学心得、科研体会,研究切磋,取长补短,积极促进同事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共进的良好氛围。另外教师要以平常心态向学生学习,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大多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从学生的点点滴滴,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聆听所有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客观地把各种想法进行概括总结,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观点的交锋和争辩。在相互的碰撞和启发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产生更加新颖大胆的观点,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四、 再培训的评价和检验
1、学习和培训成绩的考核
根据再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各高校确定了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培训成本负担比率,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参加再培训的学习情况、考核成绩和考核结果一般作为考核、聘任、职称申报和职业资格认证的必备依据,这是教师参加再培训的直接目的,但不应该是最终目的。教师要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再培训。
2、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检验
教师在学习和培训之后,要对所学知识、所见教育现象、所闻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反思,结合自身能力、教学和科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和科研立项形成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开发检验继续教育的成效,体现不断学习的价值,展示自己的个性,取得教学和科研成果。
3、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逐步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 何光全等.国外教师效能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6,(5).
[3] 李健等.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课堂教学[J].高教论坛,2007,(1).
[4] 梁燕君.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与教育[J].发明与创新,2007,(1).
[5] 湛军等.对世界创新现状的几点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6] 窦焕坤.加强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6).
(该文发表于《成人教育》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