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义 乔 琼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情况,归纳总结了美国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模式、经验和特色,并进一步分析了对我国大学发展继续教育事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 键 词】美国一流大学;继续教育;模式和特色
【作者简介】王爱义,现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副主任
乔 琼,原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职员
一、引言
美国大学发展继续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兴起的大学拓展运动(university extension movement)。拓展运动的核心理念就是开放大学的教育资源,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纷纷成立拓展部,并开始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公共讲座、夜校、暑期培训项目为周边地区的成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这即是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最初形态。[1]如今,美国的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相结合、职业培训与个人发展相结合、高端培训与大众化培训相结合、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格局,并在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比而言,我国大学正式开办继续教育的历史比较短,是一项相对来说比较年轻的事业,特别是关于大学如何有效地组织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困惑,关于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培训项目的研发、市场开拓策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等诸多核心问题还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本文旨在通过调研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情况,归纳、总结美国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经验,并以此为切入点把握大学继续教育的规律与趋势,希望能为我国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二、美国一流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和特色
1、宽松自主的发展环境和准确的发展定位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还是斯坦福大学,它们的继续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百余年的发展,如今仍保持旺盛的活力,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大学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足够重视和准确定位,以及由此而为继续教育提供的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表现在:
首先,大学为各个院系发展继续教育提供宽松、自主的环境。各大学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对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各学院的继续教育实行自治。每个学院都可以结合培训市场的需求,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优势学科以及师资等状况建立本学院的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自行开设培训项目,颁发结业证书、学分等,这种模式有效地增强了院系办学的积极性与灵活性,提高了继续教育培训的效率。
其次,大学在政策制定上保障了继续教育的利益。比如,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可以像全日制学生一样免费使用大学提供的各种资源及设施,如图书馆资源、计算机实验室、体育场、活动中心等;他们可以参加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获得与全日制学生一样的学分、学位,毕业时有权与全日制学生一同出席毕业典礼;对于部分经济贫困的继续教育学员而言,他们还有机会申请学校的奖学金项目等。大学为鼓励各个院系在校内组织培训,还为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办公场所、培训场所、文化休闲场所、学员公寓等,以让学员充分感受大学的校园文化。
再次,大学鼓励开展继续教育的科研工作,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比如哈佛大学就曾设立远程教育改革基金,对于每个项目的资助金额达15,000-25,000美金,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的“MIT世界”、“知识更新项目”在启动初期也曾多次获得学校多方单位如基金会、教务处、校长办公室等的经费支持。[2]
第四,学校将继续教育定位于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沟通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研成果的主要平台。同时,发展继续教育更是推动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学科、课程建设的孵化器。也正是继续教育与社会、企业的紧密联系,带动了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大学开放式办学体系的形成。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继续教育便起源于为波士顿地区居民开设公共知识讲座,如今这两所大学已成为波士顿及周边地区人民进行终身学习的主要场所,特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已成为“128号公路”内众多高科技公司人员职业培训的重要基地;斯坦福大学更是为美国海湾地区的居民以及硅谷内的技术、管理人员提供了大量持续地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2、依托教学院系组织继续教育的分散办学模式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一流大学在继续教育组织过程中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完全依托教学院系资源组织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即学校并不在各院系之外设置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统一组织、管理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学校内的每个教学院系、研究机构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自主发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学科院系自主发展的模式。比如哈佛大学的继续教育部、斯坦福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就分别隶属于这两所大学的文理学院和工学院[3],而麻省理工的职业培训办公室则挂靠在该校的工学院。
依托教学院系组织继续教育的模式具有一些鲜明的优势。首先,发展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有助于形成继续教育的特色与品牌。如享誉全球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管理类精品培训项目,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工学院的工程类培训项目,分别是在本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科基础上的拓展。其次,发展继续教育具有明确的领域分工与侧重点,如管理学院偏重管理类培训,工学院偏重工学院的培训,医学院则关注医疗卫生类的培训,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重复设置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院系为争夺市场进行恶性竞争的局面。再次,发展继续教育可以拥有一支来自于本院全日制教学的长期、稳定的师资队伍。最后,发展继续教育具有深度研发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是这种坚实的学科基础,优秀的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深度研发提供了一流的师资以及最前沿的科学理念,增强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的能力。
3、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相结合的项目研发机制
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继续教育能否形成特色、品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美国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经费、人员等支持这一工作。总体来看,这些大学在项目研发过程中都非常注重“以我为主”的研发原则。即以学校自身的特色学科、专业优势为基础设计培训项目,借助自身的优势打造精品化、品牌化培训项目。
同时,美国大学也十分注重通过借助外界力量来增强项目研发能力。其中,既包括学院与学院、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大学与行业协会之间在资源上的联合;也包括来自学术界的专家教授,代表市场需求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工作在第一线的继续教育工作者在项目具体设计上的联合。
此外,他们项目研发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也需要经过反复的论证与实验。但一经形成,这些培训项目便具有持久的发展力,并由此而延伸出许多相关项目,形成精品项目群。三所大学有许多品牌项目都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MIT的工程管理类培训项目。
4、面授和远程充分融合的教学形式
大学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最大不同就是继续教育所招收的学员群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仅年龄范围覆盖广泛,涉及青少年、成年到老年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且继续教育学员在职业背景、个人条件上也千差万异。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学习条件与学习特点,最大程度上方便学员的学习,美国大学在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卫星、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信传播技术,以辅助传统的面授教学。
在本文调研的大学中,远程教育被定位为继续教育资源传输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与面授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传输共同的培训内容,一般来看,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循环授课式。如一段时间面授+一段时间远程学习+一段时间面授+……,循环进行;二是自主选择式。如斯坦福职业发展中心的所有课程都有面授或远程两种学习形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这样,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二者唯一区别就是学习的地点不同,学员在学习的内容、考核标准、认证形式上都是完全相同的。
5、多渠道的校内资源整合方式和途径
美国一流大学各院系在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与特色发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品牌化、精品化培训项目。校内资源整合的方式很多,主要有:(1)院系联合设计、开发某些交叉学科领域的培训项目,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与工学院合作推出的“制造业领袖培训项目”,集中了这两所学院在工程与管理学科的优势。(2)院系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师资方面进行合作,各院系之间可以互聘教师,如管理学院的教授受聘于工程学院,讲授有关工程管理培训方面的内容。(3)院系与大学校友会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发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资源。
但就总体来看,院系在开展校内合作的过程中更关注交叉学科培训项目的研发及师资共享,也就是在教育资源领域方面开展合作。这种合作,非常有助于大学内部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对那些独立设置的继续教育学院而言(无固定师资,无独立学科),显得更为重要。
6、瞄准大客户群的会员制市场扩展策略
继续教育的培训对象可以划分为个人用户和团体用户两种类型。美国大学在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开拓上更注重后者即大客户群的开发与攻关,并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大客户群开发机制——会员单位制。会员单位既可以是公司、企业,也可以是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会员单位每年都要向大学交纳一定的会费,但这笔费用不包括具体发生的服务费用,只是获得一种会员资格。作为会员单位,可以优先享受大学提供的一系列教育服务。首先,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大学已有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美国一些大学提供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只面向会员单位开放,如斯坦福大学职业发展中心的HCP、NOD项目,只有是它的会员单位才有资格参加学习。其次,会员单位可以享受继续教育培训的定制服务。会员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以及对雇员的学习需求分析,提出单位的培训规划,大学将邀请学术专家、工业、企业专家以及会员单位的管理者、雇员进行沟通、交流,共同设计、开发培训项目。
同时,大学还为会员单位提供一些附加性的增值教育服务,如学习资源服务,会员单位的员工可以使用大学的图书馆资源,可以参加大学开设的讲座、研讨会等。会员单位的员工也可以通过交纳一定的科研经费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有机会了解某一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并与教授进行合作研究、交流等。
这种瞄准大客户群的市场开发模式对大学发展继续教育也有很多好处。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大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育培训合作关系,也非常有利于大学树立招生宣传的统一形象。更重要的一点的是,正是与企业、工业、政府部门的合作,才能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结,才能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质量,也才能由此而带动大学内部的教学改革。
三、美国一流大学继续教育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对我国来说,发展继续教育既是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我国大学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在于它仍沿袭了全日制特别是本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而缺乏对继续教育自身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形式、运作机制、战略发展定位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美国一流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已有百年经验,本文对其发展定位、教学组织模式、项目研发机制、资源整合方式、市场扩展策略等关键要素的分析和探讨,均对我国有效发展继续教育产生极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首先,大学继续教育应与所在区域发展相结合。大学应该成为地区居民终身学习的中心与场所,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大学应成为周边地区企业培训的重要基地,为企业提供各种开放式和定制式的继续教育服务;大学还要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的培训需求与培训规划组织继续教育。我们认为,大学的继续教育只有首先与大学所在地区的发展捆绑在一起,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不断积累市场竞争的核心力,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其次,面授继续教育应加强与远程教育的融合。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远程教育特别是高校的远程教育俨然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独立设置的网络学院在项目规划、课程设计、招生、考核、认证等各个方面都自成体系。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的面授越来越割裂,愈来愈违背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的初衷。我们认为,远程技术是传输继续教育的有效手段,这种手段,应与传统的面授做到真正的融合,共同为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服务,才能充分发挥这种手段的内在价值。
最后,拓展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和扩大对外合作。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继续教育体制不顺,职责不明,这也带来了继续教育的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美国一流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思路。继续教育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和校内各院系的联系,展开多种合作形式,建立明确的分工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对外的合作和联系。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专业学术机构的合作,最大限度的利用外界课程资源、师资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客户资源、技术资源等等。
【参考文献】
[1] http://www.harvard.edu/
[2] http://web.mit.edu
[3] http://stanford.edu/
[4] Kim, Kwang and Sean Creighton (2000),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8-99,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eds.), Education Statistics Quarterly, Spring 2000.
[5] Bettina Wentzel and Mark Oelmann, 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 for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IWP Discussion Paper No. 2002/2,2002
[6]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Distance Education at Degree-Granting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2000-2001.
[7] http://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2003017
(该文发表于《继续教育》2008年第11期)
[1]在美国,仍有许多大学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沿用“拓展”一词。
[2] http://web.mit.edu/education/professional.html
[3] http://www.dce.harvard.edu/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