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机制研究
2012.08.14

傅慧芳 李森林

    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行业培训工作是一种面向“产业化”的运行模式,通过合作,高等院校逐步完善继续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机制,行业协会进一步修订行业知识技能标准和考核鉴定标准,实现行业技术更新。本文通过对双方合作关系的界定分析了双方可能建立的合作机制。

词】合作机制;培训机制;行业协会;高校

作者简介】傅慧芳,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业与商会培训中心职员

李森林,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业与商会培训中心主任

对成人进行教育培训工作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共同的社会责任之一。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建立的合作培训机制是指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在共同承担的培训工作中如何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以及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本文将通过双方的合作特征、各自的培训机制等问题阐释双方建立的合作培训机制。

一、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机制的基本特征

1、平等合作

在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建立的合作机制中,双方身份对等,共同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知识结构和生产结构的优化,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身份上的对等性决定了双方合作层次的深化,利益的高度一致,有力维护了双方的办学积极性。

2、目标一致

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高等院校通过与行业协会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受企业及用人单位欢迎的适“销”对路人才,以此提升学校的地位,保证学校的发展;行业协会借助高等院校在教育培训中的资源优势,与高等院校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活动等,强化了行业协会的培训功能,促进了行业协会对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提升了协会地位,符合行业协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3、协议合作

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签订相关协议,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不仅使教学过程可控,教学目标明确,而且规定了双方权责,同时保障了学员利益,是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协议的协商及签署,无论是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管学员,或是慕名而至的社会公职人员,都可以最大化地享有教学、实践、考察及科研相结合的课程优势,有效、有机地将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

二、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培训机制比较分析

1、行业协会培训机制分析

与高校培训和公司培训比较而言,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凭借广大会员资源,勿需承担招生压力;第二、由于行业协会“上通下联”的特点以及聚集着大量业界专家和顶级企业的优势,加上协会掌握业界海外资源等原因,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往往学术性更强,技术性、应用性更为突出;第三、行业协会在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指导和协调企业信息交流以及编辑会刊和培训教材等方面享有独特优势。

虽然行业协会培训的优势很突出,但由于行业协会自身发展的历史性原因,行业培训并没有形成由行业协会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于行业协会所属行业不同、组织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他们承担的培训大多受制于课程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培训项目单一,难以形成大的规模。某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协会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强化,但这些培训偏重于技术方面,推进模式相对单一,课程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开展高端培训,更难形成层次丰富的培训梯度;而某些专业性限制相对较弱的行业,其协会整个培训系统从市场开拓到职能发挥上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近年来,整个培训市场外部的变化给行业协会的内部培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论是主动抑或是被动,整个行业协会开展的培训都不得不朝着更为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2高等院校行业培训分析

凭借师资、课程、经验等专业化优势,高等院校在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专家优势,开设各种行业培训,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高等院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学科的门类齐全充实,既有基础知识雄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又有较强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实力,还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条件,有些高等院校还享有极高的美誉度。随着行业培训市场份额的扩大,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得到加强。院校内部与外部的竞争极大激发了高校自身不断研究社会需求,拓宽专业设置,使课程和师资更符合市场需要从而提高办学效益。近年来,高等院校不仅积极在校内进行资源整合、寻求在国内的高速发展,甚至与国外行业组织、商学院等开展了广泛合作,试图在国际培训市场上开辟一席之地。

从行业培训的整体来看,整个行业还未形成专业化的运作规范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市场上认证培训名目繁多,课程重复性极高、新课程开设随意性很大、部分培训机构的运作不规范,以及没有一个权威专业机构从专业和市场角度进行标准认证等问题严重妨害了培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就高等院校而言,除了面对无序市场,自身也面临着课程老化、培训资源流失、市场竞争力降低和生源市场旁落等问题。高等院校不得不为防治在行业培训市场上的边缘化而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和加强自主招生等能力。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高等院校仍会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打造核心培训产品,尝试合作模式的创新。

三、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培训机制研究

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在教育和培训上的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对国家教育战略的实现负有重大责任。从实践层面来看,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在开辟更多的可能性:

1、联合办学,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

从国内外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来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模式对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会展学院即是全国首家由会展行业协会和高校共同创办的专业学院,该学院是将华东师范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符合会展行业学科交叉的优势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具有大批专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以及会展实践基地的优势融合在一起的办学典范,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发挥协同效应培养人才的目的。

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在师资和教材的整合上具有突出优势。首先、教材由行业专家以及大学教师共同编制,既吸取了国内外理论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又融合了行业资深人士提供的实际运作经典案例,教材内容分别对应实际操作的各个流程,通俗易懂。其次,课程体系由行业专家和高校师资共同打造,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充分吸纳了实践工作的宝贵经验,在显性和隐性的课程体系中都具有前瞻性。

可以预见,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强强联合构筑人才高地的模式将对行业发展、培训模式及行业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2、联合认证,打通学历教育与行业培训的认证壁垒

标准是行业协会为企业服务的一个主要工具,组织企业制定本行业标准是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发展协会标准是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协会在标准化活动中能起到政府、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采用不同认定标准,他们具有各自独立的考试体系和考核标准,企业的用人标准往往不同于学校对人才规格的界定,这种差异在行业教育与培训上尤其突出。从行业发展的来看,高等院校对企业或学员开展的各种培训必定得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同理,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也必须得到高等院校的认可才能更快的进入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在联合认证及打通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的认证壁垒等方面,双方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必要性。

3、共建数据库与信息交换平台

1)共建行业数据库

高等院校的学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加入到行业信息管理系统中,行业协会的会员可以通过合作培训项目享有高等院校的资源,双方参与的数据库开发工作可以将企业信用档案与企业培训档案融为一体。该数据库既包括经主管部门和协会认定的会员单位及会员个体的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也包括该企业或该会员参加培训学习等信息,有利于社会其他组织或机构对企业或个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也能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感到压力,而个人有不良记录者将会直接影响上岗执业,从而提高违规成本,规范行业秩序。

2)共建学术与商务信息平台

行业协会是企业信息交汇的平台,也是高等院校了解企业需求的重要通道。企业所需的政策信息、商务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金融信息可由行业协会的专家来组织论证和筛选,再通过行业协会的平台进行传递。这些信息传达出的疑问和需求是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整合的第一手资料。

4、师资、课程、教材的合作共建

影响行业培训质量的因素有师资、课程和教材,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在以上三方面的合作共建一直为行业培训界所关注。高等院校拥有完善的师资、课程、服务人员以及完备的教学设备环境,在大规模的教学活动上具有专业经验,而行业协会则聚集大量的业界专家、行业顶级企业,同时掌握海外资源和专门的行业技术。双方在师资上的互补可以构建最顶级的师资队伍;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能够形成理论与实践兼顾、实战与技术并重、互动与讲座、参观并举的课程体系;由业界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编制教材的模式既吸取了国内外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能融合行业资深人士提供的运作经典案例。

5、打造专业培训服务体系,建立可持续性课程体系

由于服务性行业的产品及消费不可分离的特点,购买培训课程的学员(即消费者)面临着一定的消费风险。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联合打造专业的培训服务体系是降低消费者风险切实的途径。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不仅提高了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对于被服务对象而言,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办学者的公开信息;而且被培训对象的意见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两套体系反馈到课程及信息库中,这就极大增强了学员在课程设置上的参与度,进一步规避了风险。

行业协会是办学者,也是课程体系的采购者和更新者。行业协会能够代表企业进行课程采购、降低企业在内训、技术培训上的学习成本,还能将企业需求和专家意见最快的反馈到课程体系当中;尤其重要的是,行业协会对学员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分析,借助高校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为业界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双方能够打造出多层次、多广度、有纵深、符合学员多样需要的课程体系。

总之,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具有共同的社会服务目标,双方合作建立培训机制、共同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是行业培训、特别是高端行业培训的潮流所向。首先,双方合作能为行业提供满足组织高层管理者知识需求的教育项目,能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后续培训,有利于组织获取管理和人才竞争优势,为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保证;其次,行业协会借助高等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结合本身专家优势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中国管理实践、中国人文环境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丰富的补充性和前瞻性知识,实现学校的学历教育与行业的职业和培训教育的接轨。双方合作还能更快地整合专家资源,为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提供量身定做的内训式课程和咨询式培训;最后,高等院校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完善高校的继续教育体系,加强整个培训项目的专业性,更快进行课程更新,大大提升了院校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潘延平, 乐嘉鲁. 服务政府服务企业在规范市场中凸现行业协会作用[J]. 工程质量, 2007.1

[2]张沁洁. 参与合作:行业协会的运作逻辑[J]. 广东社会科学, 2007.2

[3]王北生. 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培训理念的转变[J]. 中国成人教育, 2003.2

 

[本文曾发表于《继续教育》200710期、第七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并被北京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论文集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