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基于复杂价值工程(CVE)思维的高校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分析
2012.08.09

于佩丽   王少军

 【摘   如何在解决“前景广阔与资源稀缺”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价值,是继续教育运作评价的一个核心。本文运用复杂价值工程(Complex Value EngineeringCVE)的思维和方法,基于系统隐喻(System Metaphor ,SM)中的有机隐喻(Organic Metaphor ,OM对高校继续教育项目的方案评估与管理运作进行了分析,提出有效利用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以合理的成本投入,不断实现教育功能创新,以此来构建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体制与创新培训模式。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投入成本不变、或适当提高的模式下,提高或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功能,不断创新,以实现继续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努力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地将已经积累的优势资源反馈给受训者。

【关 键 词】复杂价值工程(CVE);系统隐喻(System Metaphor ,SM);继续教育运作评价;功能创新;成本

【作者简介】于佩丽,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司法培训中心职员

            王少军,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司法培训中心职员

一、引言

高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求,决定着其影响力和生命力。我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奋斗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十七大对教育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领域空前广阔: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可以说,前景广阔与资源稀缺,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一对必须予以恰当解决的矛盾。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要求高校从事继续教育事业必须认真考虑继续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即进行成本核算,使继续教育的功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最终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对教育应有的贡献和教育的价值。

尽管继续教育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不一样,高校中的继续教育要更多地考虑成本与绩效的关系,即要考虑成本投入、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功能,从而提升继续教育的价值。

二、从复杂价值工程原理(CVE)看继续教育项目模式的构建

(一)  VE原理简释

价值工程从对象的功能、成本关系出发,寻求基于合理功能和成本配置的价值实现。教育系统是一种无形的软系统,有其内在复杂性。功能的识别、成本的构成、价值指向都与传统的工业企业的零部件和产品又很大的区别,后者简单,前者复杂。除了构成的组分复杂外,更多的是在社会功能、社会成本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上,而这些往往又是隐含的。

VE本身是一种优化方法。系统隐喻(SM)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方法/方法论都包含了特定的隐喻,从机械隐喻、有机隐喻、网络隐喻、文化隐喻直到政治隐喻。同时现实的管理对象往往呈现不同的系统属性,从简单到复杂。机械隐喻只适应简单系统,当管理的对象系统复杂化时,基于错误隐喻的方法应用将导致系统认知、分析、处理的低效甚至失效[6]。我国传统的VE应用往往是基于机械隐喻,因此只能应用到生产制造领域零部件改进、工艺革新改进这类低层次的简单系统。当这种VE技术应用到像高校继续教育这类的以满足社会价值需求的复杂系统时,效果必然降低。因为继续教育系统不是机械隐喻所能准确识别的,还需要从有机隐喻、网络隐喻、文化隐喻甚至政治隐喻的层面进行识别。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基于有机隐喻(Organic MetaphorOM)来进行功能和价值识别问题。OM又称“开放系统观点”,其情境是:

[1]系统与外部存在开放性联系,并且处于变动环境中;[2]系统为增进生存,必须满足一些需求;[3]系统的增进反应(Responsiveness)和变化;[4]环境本身是复杂的,系统存在多个竞争对象;

在实践中,当这种有机观被违背时,会导致:[1]忽视组织的社会构造性,这种构造性必须把人考虑其中;[2]会忽视对部分(Parts)之间和谐关系的强调,这些关系往往是冲突(Conflictual)或者强制(Coercive)的;[3]认为变化是外部导致的,是系统对外部的适应,可能不会主动变革。

(二)  运用VE原理构建高校继续教育项目模型

价值工程(VE)有一个概念性公式:

V(价值)= F(功能)/C(成本)

基于这一公式,我们可简要地分析一下继续教育的功能和成本内涵,以及基于它们之上的价值内涵。

这里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性公式:V=f(F,C,V, OM )

1)功能分析

继续教育的功能源于高校的社会功能,这集中体现在三方面: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的“继续教育不仅仅只是为社会服务,也是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继续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教育,社会服务是辅助功能,也适当开展一些科学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是针对性应用型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继续教育在大学中的功能作用有:1、扩大各学科在相关领域中的影响力;2、促进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课程、教材、师资为我所用;3、为学校多渠道争取横向科研项目;4、为教师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窗口,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5、为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践开创基地;6、增加对学校的经济回报”。[2]将这些功能整合起来,可以得到继续教育的FAST分析图。

2)成本分析

高校的继续教育的成本,主要涉及两方面投入:1、教学软件投入,如教师资源、教学研究及资料的投入,2、教学硬件投入,如教学场地、教学设施与设备、校内食宿交通资源等的建设与维护。

3)价值分析

高校的继续教育之价值,应该是多层面的,主要体现在:1、提供一个稳定的再教育学习平台,提升继续教育学员的知识和技能;2、提供一个宽泛的学习平台,为那些因自身的学习兴趣、生活、工作的专门需要提供一个多种知识教学的便捷的选择途径;3、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辅相成,推动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建设。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可以看到,高校继续教育项目模型与价值工程原理的概念性公式是契合的。

在实践中,高校继续教育项目管理者遇到如下挑战:继续教育成本高昂:教师资源稀缺,教学场地、教学设施与设备、校内食宿等受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有限。在接手管理一个新的继续教育项目时,要从项目管理流程上,实现方案优化,功能创新与提高继续教育的价值。根据VE公式,通过降低继续教育的成本,也可以实现价值(V)的提升,但是,这更多地将是体现在经济利益层面上,继续教育的价值不仅包含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蕴涵的社会价值,因此,不仅成本不能降低,甚至要在功能创新与提高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成本,也就是回馈受教育者,才能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三)  VE在项目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20120809-7.jpg

虽然教育培训领域广阔,但项目管理者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对教育培训市场进行细分和对教育所服务的对象进行准确定位。这样,可以避免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内部市场划分不明晰造成的管理混乱、减少不必要的能耗。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司法培训中心“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高级研修”项目管理为例,有没有自觉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与自觉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管理,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是明显不同的。

按照常规培训项目运作流程中,对项目实行单独的分析,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在决策阶段,首先要对项目的培训对象进行分析,确定是否符合高层次人才标准,因为“清华做高端培训市场工作,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校倡导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为社会服务的窗口。”胡锦涛同志也提出,“要用高层次人才培养带动其他人才的培养,要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适应。”在培训方案制定阶段,项目根据高端学员的需求,安排了公共管理类课程、时事热点课程、人文修养提升课程、专业课程与法律应用类课程。要把课程编排与师资聘请同培训目标和对象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充分与委培单位及教师沟通,以求教学方案针对性强、时效性强、前瞻性强与实用性强的培训效果。同时调动现有的教学设施与设备,租用校内的食宿资源,保证基本的培训成本投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入课堂调研,随时了解学员的需求热点与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使正在授课或即将授课的教师掌握情况。在教学评估阶段,通过学员随堂对老师的授课效果打分及培训组织情况的总体打分与批评建议,作为调整和修正下一次培训方案的依据。调研学员回到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的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再修正培训方案。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在师资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提高继续教育的价值,就要考虑提高继续教育的功能,因此,就要考虑在培训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同期培训班次达到一定数量的前提下,要使继续教育资源的软投入在管理上便于掌控和整合资源,使教师的授课能通过管理创新与老师的教学创新提高教育功能。如:使公共管理类课程和时事热点类课程及人文素养提升类课程,能够集中一位优势师资,安排不同行业、班次的学员能在同一课堂完成培训,这就要求提前与老师充分沟通学员的组成情况,介绍其生源地、年龄、民族、性别、职务、工作单位,与提前制作的学员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一并发给授课教师手中,以使“众口不再难调”,并使学生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能从不同行业和工作特点出发来理解授课内容、启发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思路,同时,来自各高校、院系的老师也可以通过一次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相长,了解一线学员的工作需要,并调整今后的教学、科研方式方法。这项工作如果仅凭项目负责人的单独力量,恐怕难以完成,即使是“有责任心”的项目负责人,他积极地通过向同事打电话调查同期开班情况、有无合班课可能性,以此方法提高教育功能、节约教育成本的力度仍然是有限的,并且所耗工作成本是高昂的。在此,一种可行的优化策略是:由继续教育的承办机构,如在学院一级,负责统一安排组织与实施,即将授课的教师上课内容与时间等信息予以公布,则可以事半功倍,更可以考虑在学院内部培训班即将开班、开课情况予以事先公布,以便于项目负责人更灵活机动地考虑安排师资与整体利用校内有限的食宿资源及教学设备、设施。引入此种管理运行模式,可以使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负责人及时修正、完善培训方案,核算出节约的课酬成本与教学投入成本,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对学员的教学服务投入,如增加安排学员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了解行业示范单位的管理方法,或降低学员的培训费用,使学员的有限的培训经费得到节省与充分利用,使学员的学习时间得到高效利用。这项合作不仅可以在一所高校内部实现,也可以在横向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之间展开,整合更多的资源。所节约的教育成本可以回馈社会,或者开辟单独的教育培训服务领域。如清华大学的远程“教育扶贫”项目,至今已覆盖308个贫困县,共培训70多万人次,被评为2007年北京市十大教育新闻之一。

较之一般流程下的教育价值,运用价值工程管理方法整合了教育资源、创新了教育功能后,教育V(价值)显然是更高的。在实施阶段,我们学院设置了课程研发平台,成立专门研究课程设置的项目组以分析市场和满足培训需求,在师资充分利用方面,我们采取了项目负责人横向信息沟通、合班的课程信息全体项目负责人共享、建立师资库以便积累最优师资及方便高效查询,在教学结束后,实行对师资、短期培训效果、教学组织与管理乃至对教务、后勤的全面打分评估。在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培训效能评估,关注培训效能转化,最后进行总结,为下次教学培训管理与组织实施做准备。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根据教育培训需求人群进行市场分析与定位,将培训学员分为企业类与公务员类及其他类,整合师资资源与教学资源,通过寻求继续教育功能的不断创新与提高,可以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投入成本不变、或适当提高的模式下,提高或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功能。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可以实现继续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种优化也为不断地将已经积累的优势资源反馈给受训者创造条件。在适当增加继续教育成本的投入基础上,为受训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以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http://cpc.people.com.cn/GB/ 104019/ 104099/6429414.html , 2007-10-15 .

[2] 严继昌.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清华大学教育职员培训讲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08.

[3] 搜课51《第四届远程教育研讨会实录》

id=1073 88K, 2008-8-23 .

[4] 张彩江.复杂价值工程理论与新方法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2-3,40-43.

[5] 张彩江,马庆国.价值工程应用系统的复杂性机制认识[J].科学学研究,2005,23(2):242-248.

 

(该文发表于200811月举行的香港大中华地区价值管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