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娣
【摘 要】课程教学是完成培养人才这一大学教学根本任务的主线。本文从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思索、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爱、对教学风格和技巧的探索等方面讨论了成功教学实践这一主题,认为成功的教学实践源自于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和合适的教学技巧与风格的结合。
【关 键 词】课程教学;教学目标达成;教学风格与技巧
【作者简介】肖立娣,原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外交流中心职员
一、引言
大学应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而课程教学是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的主线。然而世俗化观念在大学的蔓延,使很多大学教师少了风骨,因而社会少了对大学的敬畏。现在我国很多大学的教育,因受轻教学而重科研的错误考核指标的引导,教师应付教学多于去爱教学工作,淡漠了教书育人这一教师的天职。“窃谓学校既以培养学生,造就人才为目的,则学校之功过得失,当视其所毕业之学生所成就之人才为以断(吴宓,1926)”,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本身所取得的科研成就的多寡,并不是大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因而也不应该是大学教师所追求的最重要指标。清华大学先校长罗家伦(1942)指出,“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有都应负一种特殊的责任”。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这一特殊的责任就是教育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本文针对大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谬误之处,恳请批评。总结起来,对于教师而言,成功的教学实践源自于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和合适的教学技巧与风格的结合。
二、热爱教学,爱学生
韩愈《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何以能承担起所授之责任,当首举一个“爱”字。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爱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有了热爱,才能不计较名利,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当老师的,又有几个不热爱教学呢?其实也不尽然。爱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就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对教学的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教学规律的深入思索;第二,对教学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第三,对学生的爱。
首先,对教学的爱表现在对教学规律的深入思索上。教育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每门课程及其教学都有其内在规律可寻,需要任课教师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探索。学长杨武之在谈到数学教学时说“算学教育之目的有三:锻炼吾人之思考;贯注计算之方术;探发蕴藏之算理”,此言可谓是对数学教育规律的精辟概括。对教学规律的思索这里谈两点,一是教学方式,二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总结教学方式,有训导式和启迪式之别,两者并无优劣之分。总体上,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前者,而欧美注重后者。课程教学,并不一定要有定式。例如,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课程或内容,训导式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而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或内容,启迪式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以哪一种教学方式为主,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来确定。课程教学都有其目标。教学目标的达成可有多种形式,但主要是一次性达成和梯级达成两种。一次性达成是指通过课程结束时的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终极评价,这种方式多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重视。梯级评价则注重过程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短篇和中篇论文,课程报告,测试,考试等)的梯次过程评价,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受传统科举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多采用一次性达成的方式;而欧美则多为梯级达成的方式。应该说,无论哪种方式,都可能达到教学目标。但从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上看是不同的。梯级达成因注重过程评价,因此学生必须注重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课程活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一次性达成因注重终极评价,学生对平时的课程学习可以很放松(离考试还远,不认真听讲也没有关系),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调研显示,我国大学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方面远不及美国。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外完成学习,占据了大量的课外时间。美国大学的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有70%以上的知识是在课堂上获得的,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却要低的多。正由于课堂学习的效率不高,所以课下要用很多时间学习。这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对教学的爱表现在对教学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积极投入上。勿庸置疑,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上的投入不只是课前的认真备课,还有诸多方面,如撰写教材、编写课件、开发课程软件、录制课程音像制品、编制课程论文报告设计材料、落实课程实验实习条件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时间。没有对教学工作的爱,是很难无报酬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的。清华大学钱易院士在课程教学上的投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准备,钱院士在其它教师已该退休的年龄,面向清华大学本科生开设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课程,至今已有十年时间。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她对课程进行了全面建设,包括录制了长达29集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音像片,编写了第一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在教学中聘请知名专家给学生讲专题报告,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报告等。钱院士曾身兼国际工程师协会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政协委员等多项职务,工作异常繁忙。但她拿出了大量时间用于课程建设,终使该课程称为国家精品课程。钱院士能够对教学工作如此付出,除了教师的责任之外,更多的是她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反观很多青年教师,他们很想讲课,因为讲课往往是提职晋称的必要条件。但在有课可教之后,却很少投入,因为只要不出教学事故,教学上的平庸并不会影响的升迁。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受大学重科研而轻教学倾向的影响所至,另一方面教师的功利思想太强,缺少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也是重要原因。
第三,对教学的爱表现在对学生的爱上。爱学生也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学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近些年,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学生责任心不强,旷课、迟到,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看杂书、睡觉,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肯定存在。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出发点考虑问题,我们的感觉也许会不同。这个出发点就是爱学生。从这个出发点出发,我们就会把学生当成朋友,而不是我是教师、你是学生,我教你学,教师居高、学生临下这样的上下位置关系。从爱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不抱怨学生,不把学生置于对立面,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爱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更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真正为学生的进步而骄傲,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缺点和问题上。即使学生中存在上述的纪律问题,从爱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也会客观地分析问题,并多从教师本身寻找问题的答案。其实,教师并不需要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没有成功的知识传递,失职的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生。现代教育倡导鼓励式,提倡正面引导,表扬为主。这是非常值得强化的教育方式。当然爱学生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降低要求。放任自流或降低要求都不是真正的爱。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老师怕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这实为怪哉。殊不知只要老师出于爱心,学生并不怕老师的严格要求,相反他们会因从严格要求中的获得而感激老师。
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上。学长潘光旦(1948)指出,“教育树人,不比工厂出货,我们不能先有一个公式,一个模子,一套做法,然后教原料就范;……教育一个人就得把人性的经纬诸端都教育到了,否则结果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反观现今中国的大学教学,重共性而少个性普遍,本科教育尤为甚。这其中,任课教师未能尽职是重要原因。很多教师只教课,不育人。上完课就走,很少与学生沟通,更少与学生独处。即使师生单独会面,也多为学习知识,很少谈及人生、职业和思想。大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无法得到教师(尤其是在事业上已有成就的教师)的指引,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失职。师生互动的主导权在老师,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才能产生良性互动。
三、形成教学风格
好的教学是讲究风格的。正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使得教育丰富多彩,兴趣浓郁。结合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是每个老师都应当追求的目标。我们常说哪个老师课讲的特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讲的课有特色。实际上,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或方法是分不开的。这里把形成教学特色的探索归结到教学风格的形成中,而把课堂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归结为教学技巧。关于教学风格的形成,谈以下几点。
第一,构建坚实的课程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让理论基础支撑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具有内在联系,形成统一的、完整的课程体系。一门有特色的课程,无论内容多么庞杂,都需要寻找其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多个内容的松散组合。这种体系是整个课程的,是课程中每一部分内容的,也是每节课的。只有构建起坚实的课程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学生才能掌握授课内容的相互关系并提炼出其中的精髓,才能形成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知识结构。
第二,每节课的内容要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一个中心点。研究显示,成人精力集中的最长时间是15分钟,因此要围绕这样的时间段安排每一块的内容。不要采用一种模式把一节课从头讲到尾,要注意变化。要适时安排例子,尤其是与所讲述的内容密切关联,且又生动的例子。这些例子可源自教师的实践经历,也可源自资料。课堂上一个好的例子,不仅使学生们学得懂,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三,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组合。教学方式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目的,不可一味求新,也不可墨守陈规。教学方式很多,如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基于Powerpoint系统的幻灯片教学、其它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语言上有中文、英文(非汉语)和双语三种方式。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式是使用ppt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是采用板书为主还是ppt为主,还是两者结合,应结合教学内容而定。
第四,好的授课风格非常强调条例性,思路清晰、主线明确、重点突出。不要把重点淹没在繁多的内容中,不要让过多的推导或枝节模糊了主线。总是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要干什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此外,老师必须概念清楚、准确,基础理论扎实且应用自如,由此学生才能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五,要想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师必须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包括所授课程的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老师要全面掌握、深入探索课程所在领域的知识和成果,范围和深度都必须广于和深于授课内容。同时,还必须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进展有所了解。由此,在授课中才可能驾驭自如,使得学生对老师授课的感觉就是知识的涌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老师仅把注意力放在授课内容上,或许也能讲好课,但难免有枯燥之感。
第六,要不断自我反思,不断总结他人的经验,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教师都曾经是学生,回顾曾给我们授课的老师的讲课情况,会使我们受益。在我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给我印象很深的教师有两位,一位是讲授专业课的老师,他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思路非常清楚,主线明确,课程组织和讲解紧密围绕主线展开,同时又不断与主线呼应。我们在听课中很清楚老师在讲什么,为什么这样讲,应该掌握什么。另一位是讲授高等数学的老师,他的知识非常丰厚,讲课的过程就是知识的涌现。无论我们遇到什么难题,他都能透彻的给予解答。教师要特别注意总结他人的成功所在和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一节课上完,要回顾和反思课程教学的情况;每学期结束,要征求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忠告;学生评教结果出来后,要上网浏览,看看那些方面评的好,那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学生的意见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教学中完善课程的教学。
四、注重教学技巧
课堂教学有许多技巧。我们常听说某某学者有丰富深厚的学识,但讲不明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结于讲课技巧的应用不当。很多学者对讲课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总结。这里也想谈几点,或许有某些参考价值。
第一,新开课在第一次上课之前最好试讲一次,可以请同事听课,也可自我试讲。将一节课的全过程录像,然后反复观看;面对镜子讲十分钟等等,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学中予以克服。多数人都自我感觉不错,通过试讲,就会发现感觉错了的地方。
第二,注意讲课的节奏(语速和语调)变化。讲课的速度不宜过快过慢,语调不宜过于平淡,不可从头到尾一个语调,否则学生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而失去兴趣。节奏的快慢还要结合所讲授的内容,越是重要的内容,越需要慢而清晰的节奏,并使用强调的语调,进行必要的重复。不要无意识地重复上一句话最后的词语。讲课过程中要有停顿,让学生思考一下老师在讲什么,老师也可利用暂停的时间思考下一项内容。此外,暂停同样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效方法。在着急的时候,语调容易变高,语速容易加快。如果意识到了音调在提高、加快,就是太着急了,需加以控制。
第三,讲授中要把视线放在学生身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深入讲解。没有听懂的地方,学生会在眼神或表情上有所体现,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就能及时发现问题。教师不要总把视线放在教室的后墙或天花板上,而要放在学生身上,要让师生间产生“眼神接触”。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包括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学生都同样重要,都会受到老师的关心。同时,哪个学生不注意听讲,老师也知道,这是一种威慑力。
第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满活力,具有激情,总是表现出对所讲授内容的执着和热爱。学生会被老师积极的态度所感染。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用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讲课。所谓用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就是把讲授的内容归结为教师和学生共有的知识,用“我”和“我们”来表述,正面地表达教师对所授内容的相信和掌握。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生的,只是还没有学到罢了,既然是学生自己的,学生当然要拥有它。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比第三人称和被定语态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些老师习惯使用第三人称,如“他”说了什么,“他们”认为怎么样,等等。似乎这些内容与老师无关,老师只是在介绍他人的知识,而老师对这些知识是否认同就不好说了。既然老师都说不清,学生学的好坏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五,可采用发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经常性地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可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第六,要使用与讲授内容相协调的手势和其它肢体语言。自然流畅地肢体语言可帮助传递口头语言所要表述的内容。要有必要的走动,不要过于呆板,站在讲台上不动,一个姿势讲到底。但不要使用简单重复性的动作,尤其是下意识的习惯动作。
第七,教师要有自信,即使不很自信,在学生面前也一定要表现的很自信。
第八,讲课中可以附带些必要的幽默,活跃气氛,增加乐趣,让学生感觉更舒适,同时也降低授课老师的紧张感。但幽默不可过多,也不可有冷笑话。
第九,不要从头到尾读ppt上的文字,要有讲解。讲课的ppt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每个幻灯片上的文字不宜过多、过小,不宜将讲稿上的所以文字都粘贴到幻灯片上。
教学是门学问,也是门艺术。既然是门学问,就要按学问来研究,积极投入,甚至比科研工作更大的投入去探索。既然是门艺术,就要按艺术的规律来创作,在精神上去欣赏她、爱她;在行动上去表现她、创造她,把她创造成具有深刻感染力的艺术品。由此,教师本身的境界也在其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胡显章等.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叶晓玲.美国大学教育的思考与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3] 史静寰.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础与走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该文发表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