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组织间关系构建理论综述及发展趋势展望
2012.08.03

马永斌

【摘      要】 组织间关系研究是近来组织理论领域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组织间关系构建方面形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源依赖理论等七大理论模型,本文对这七大模型及之间的整合研究进行了整理,提出当前理论研究存在着研究内容片面性等局限性,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 词】组织间关系;理论模型;整合研究

【作者简介】马永斌,现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

一、引言

组织间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简称为IORs),是指出现在两个或多个组织之间的相对持久的资源交易、资源流动和资源联结。它是一种建立在自律、信任、相互依存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调整的关系。它既不同于纯粹的市场上进行的商品交换关系,也不同于组织内部形成的明确的权限关系,组织通过组织间关系的构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回顾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组织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封闭孤立的组织观到关注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开放组织观,再到关注组织与组织关系的开放互动的组织观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学者对组织间关系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工作。但就总体来看,相关的文献尚不见多,而且比较分散,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有关组织间关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组织间关系问题就吸引了包括组织理论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诸多学者的目光,目前已经成为组织理论研究中一个专门的领域。本论文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组织间关系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收集与整理,总结出对组织间关系构建的七大理论模型以及一些学者对这些模型所进行的整合,着重分析当前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组织间关系构建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组织间关系构建理论的综述

关于组织间关系的理论文献分布比较零散,经济学、行为学等学科都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文献分散的特点反映了组织间关系构成的多面性,涉及动机、意图与目标等多个维度。我们对60年代以来有关组织间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出了组织间关系研究的七个理论模型,分别是: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源依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组织学习、制度理论以及组织生态学理论,这七个理论模型主要源自开放系统的主流学派,其本来主要目的是研究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但很多学者意识到了组织间关系的重要性,于是就应用这些理论来构建组织间关系的模型。表1对这七大理论模型所讨论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归纳。

1.七大理论模型基本要素

理论范式

构建原理

贡献

局限性

交易成本经济学

 

生产与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组织间关系可以减少由市场失灵带来的不确定性,并降低与等级制度相关的成本。

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有效地解释了包括市场、等级和其他组织形式等多种“治理结构”并存的合理性,它在经济学、组织理论和合同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对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分析主要局限于效率问题及成本最小化原理,忽视了学习、合法性、公平性等其它因素的影响。(2)参与伙伴关系的每一个人都会融洽相处的基本假设与现实不符。(3)局限于分析组织外的活动,忽略了组织内部活动所产生的效益。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特别是关键性的资源是型塑组织间关系形态的重要变量,而组织间的关系形态则是组织获取资源的一种手段。将组织间关系作为基本分析单位,把组织间的权力看作是组织对其他组织所掌握的资源依赖的一种函数。

这种资源—依赖模式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组织间关系分析的方法之一,为诠释组织间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是对传统组织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1)它未能解释企业兼并、并购、增加新的资本并借助市场交换获取资源组织等策略形式。(2)它过于强调权力的控制作用,忽略了对诸如交易成本、学习机会和组织合法性等变量的考虑。(3)没有解释清楚组织的能力是怎样得到发展的。

战略选择理论

如果参与的收益大于成本,一个组织参与一种组织间关系。组织间关系战略可以提高一家企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并降低在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

战略选择理论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所有的组织间关系的形成都可以看作是出于战略及长期收益最大化方面的考虑。

因战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使得有关战略选择视角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非常零散,已被证实的结论更是少之又少。

利益相关者理论

 

组织形成联盟或网络,可以把它们自身的利益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合在一起,并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将组织视为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工具,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方面具有很大价值。

1)在应用于解释组织间关系形成时,由于缺乏实证检验,从而描述有余而说明不足。(2)对于联盟应采取何种形式来实现目标的一致性上,该理论没有提出多少建议。

组织学习理论

 

从组织间关系合伙人那里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提高组织的能力并最终实现组织的增值。

从组织间知识的交流对组织间关系的形成进行了解释,为组织间关系的解释提供新的视角。

该理论在关注能力发展与转化的同时,忽视了对成本因素和失去专利信息的风险的考虑。

制度理论

 

组织形成组织间关系,原因是为了获取合法性,或者是由于模仿那些已经确立组织间关系的企业而屈从于同构的压力。

从组织生存合法性出发来讨论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合法性不仅仅是指法律制度的作用,而且包括了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在解释组织间关系方面的局限就在于它是一个狭隘的、行为导向的范式,所提出的合法性机制正确地看到了组织对制度环境的嵌入,但却忽视了组织能动性、制度创新和变迁。

组织生态理论

组织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通过组织间的相互依存与共生的关系,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共同进化的目标。

对组织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竞争”到“合作与竞争”并存发展过程,从而对组织间关系的解释视角开始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对于产生组织变迁的自然选择机制缺乏深入的解析,也没有探究组织形式在压力下突变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以上七大模型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组织与组织构建彼此间关系的动机、意图与目标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现实组织间关系的形成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对分析和预测现实中组织间互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重要的贡献。而另一方面研究视角的单一性使得研究缺乏综合性的系统研究和有效的分析框架,从而没有针对现实中组织间互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七大理论模型源自不同的研究视角从表面上看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但通过构建的理论原理来审视,可以发现这些理论模型按照从经济学原理、行为学原理到生态学原理,可以置于一个概念连续统一体中(见图1)。这就为后人将这些模型整合起来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基础。

20120803-21.jpg

1.组织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交易成本经济学和资源依赖理论代表对组织间关系形成的经济学解释,而制度理论则体现行为科学对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影响。学习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行为学科,其中的经济学成份来自于一个组织应用所学知识以降低成本或通过其他途径提高收益与收益率的能力。战略选择和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位于中间。战略选择主要以经济学传统为基础,但逐渐在吸收包容行为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起初是处理关系问题的,但现在这一领域的学者开始频繁地转向经济学视角。而且,经济学立场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文献中最多的。而组织生态学则代表了生态学层面,它将组织间关系建立的着眼点由促进个体组织的生存提升到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共同进化层面。另一方面,这七种模型在看待组织间关系的视角上也开始从完全的静态视角(单纯的强调竞争或合作)向动态视角(竞争与合作并存,而且相互转化)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对组织间关系的研究方法从局限于某个时间的横断面扩展至基于变化的时间序列的研究,使得组织间关系的构建变得立体起来。

三、组织间关系不同理论的整合研究

许多学者发现随着组织间关系的日益复杂,任何一个模型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足以全面解释和理解组织间关系的本质;而另一方面视角的多样化导致研究工作难以进一步展开。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以上理论模型进行整合。

BarringerHarrison提出的整合思路是将多种视角结合,从多个不同的理论背景对不同的有关组织间关系理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解构与融合。比如他们提出可以将交易成本理论与制度理论结合解释组织间关系问题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组织学习可以和交易成本理论结合,因为组织学习看上去对交易成本最小化很重要。同样,资源依赖是创造利益相关者网络的主要激发者;战略选择视角可以通过把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组织学习及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原则囊括进来而拓宽自身的领域。最后,制度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从其他一些视角看,组织进入联盟是不合适的。这种整合只是根据组织间互动体现出来的特征套用相应的理论范式来进行解释,属于较为简单的理论整合,但这一思路的提出对于发展新理论与新模式都会有所帮助。

Oliver则是从组织间关系的情境与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动因两个维度对有关组织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整合,并将这种整合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在静态层面,OliverBarringerHarrison的观点一致,即认为每一种理论模型都可能成为组织间关系建立的充分原因,但是每一类型的组织间关系的建立又通常会是多种理论模型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动态层面,Oliver最为突出的创新之处就是指出了组织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会随着组织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观点。他认为组织间关系在建立之初可能是由于彼此间要获得权力,是一种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后期随着相互认同的不断增加也可能会转向基于利益相关者或组织学习的理论,以实现互利互惠的目标。Oliver与早期有关组织间关系的研究学者已有明显的不同,他试图使组织间关系的研究更接近一种综合性的理论。

四、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国外有关组织间关系构建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许多学者都已经关注到组织间关系的构建和互动对组织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文章关注的主题比较简单且单一,已有的研究彼此之间比较独立,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尚存在以下局限性:

(一)研究的关注点有限,从而缺乏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对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动因、组织间关系类型、组织间关系的潜在利益与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很少有文献探讨如何有效地建立高效的组织间关系形态,如何对组织间关系进行管理以及如何避免组织间关系带来的风险等。另一方面缺乏对成功的或者说是高效的组织间关系以及失败的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品质进行研究与总结。现有组织间关系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一种组织间关系比另一种可能更有效,为什么一种组织间关系会由合作转向冲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组织间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关注构建和治理问题,才能更好的为现实所服务。

(二)现有研究对组织间关系的理解倾向于一种积极的片面性。

当前的研究中“关系”就是指发生了合作或建立积极意义上的相互联系,忽视了组织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目前几乎对所有组织间关系各种形态的关注,比如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供应链等等都集中在它们的合作层面。研究者忽略了组织间竞争与冲突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三)现有研究对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静态层面。

这种研究多是从一种静态的视角出发解释组织间关系问题而忽视了组织间关系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方法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比较静态分析范畴,无法有效地对各种经济组织如何进行动态的演化作出解释,由此也就缺少了对不同条件下组织间关系的动态考察,特别是忽视了组织间关系中冲突、竞争与合作的相互转化研究。

(四)现有研究处于分散状态迫切需要进行整合。

正如我们在前面反复提到的,关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吸引了来自众多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有智慧的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研究的分散性正在成为这一领域向纵深发展的一大障碍。从国外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组织间关系理论模型的整合研究还停留在对不同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类,或者是解构与融合阶段,学术界还没有提出一个新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整合性框架。因此,组织间关系研究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更加关注不同理论模型的融合,更加关注为组织间关系的形成与管理提供一个统一的、多学科的理论基础。

五、未来研究趋势展望

本文系统比较和分析了现有组织间关系的构建理论,对比了现有七大模型的基本特征、贡献以及局限性,并进一步综述了这些模型之间的整合研究。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未来组织间关系的研究将会朝着内容纵深化、方法动态化、学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组织间关系的研究将会朝着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研究内容的拓展和纵深。

一方面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未来的研究将会以实证研究为主导方向,关注组织间关系的构建过程,研究如何对组织间关系进行治理并形成一种动态机制使组织间关系内的各组织实现合作互动。

另一方面随着组织间关系的网络化,“组织网络化”被认为是组织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实现范式转换的新生点。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分工、等级制、清晰的职能边界为基础的传统组织模式受到全面挑战,而以边界模糊化、结构柔性化为特征的组织间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未来的研究将关注网络这种新型合作结构形态,研究网络内组织间关系的竞争与合作,更强调网络内的共赢。

(二)研究方法的动态化。

随着网络概念的引入,对组织间关系的研究也将采取关系/网络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通过对要素的分析来实现对网络的描述,而网络是随着时间推移组织交易的一种手段,它处于动态和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因此未来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组织间关系中各组织间的动态关系,组织间关系中冲突、竞争与合作的相互转换研究,还要关注组织间关系与宏观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互动而表现出来的动态特征。

(三)多学科的融合。

组织理论的研究有着从其他学科借用理论的历史,早期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借用理论,建立了人际关系学派;后来,从社会学和政治学中借用概念建立了权变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从生物学中借用概念产生了组织生态理论。在组织间关系的研究作为组织分析的一部分也将遵循着这一传统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借用概念,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对当前交易成本理论等七大模型进行融合。根据当前组织出现的网络的特性,未来的分析还将借鉴经济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和思想进行剖析。经济社会学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学与社会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结果,其主张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将许多经济学经典分析范式所未包含的因素,比如人际关系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加入到具体分析中。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尤其是经济社会学的加入,将会使得对组织间关系的分析更加符合现实情况,从而拥有更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Oliver. C. Determinan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Integr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2):241-265.

[2] 邱泽奇. 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J]. 社会学研究, 1999(4)1-25.

[3] Bruce R. Barringer and Jeffrey S. Harrison. Walking a tight rope: creating value through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3):367-403.

[4] [1]

 

(该文发表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