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慧
【摘 要】
【关 键 词】高等学校 女性管理者 培训课程
【作者简介】杨小慧,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
一、 引言
随着公共劳动领域向妇女的开放,妇女们就越来越陷入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双重角色困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围绕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三次研究和讨论的高潮。并且,研究和讨论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原因以及缓解角色冲突的出路、对策和办法上。
在最近几年里,这一研究和讨论重点反映到女性继续教育领域,即是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开始纷纷开设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试图通过这些培训课程来帮助职业女性尤其是女性管理者突围角色困境。本文将主要选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2005年开设的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为个案进行分析。通过这些课程,我们可以窥见职业女性自身和女性学研究者在探索缓解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出路、对策和办法上所做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妇女和以男权为中心的商业力量、既有的社会性别规范之间的博奕和妥协。
二、 女性管理者的角色困境分析
职业妇女面临角色困境的问题普遍存在。并且,由于每个妇女的职业性质、收入、家庭支持、子女数量、自身的出身及受教育程度不同使职业冲突的程度又存在个体差异。具体来讲,可将每个妇女的职业角色冲突分为三个层面,即生活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上,女性管理者均表现出其特殊性。
首先,在生活层面上,女性管理者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使得她们普遍摆脱了家务劳动的负担,而将其转移到了其他阶层的妇女身上。然而,由于女性管理者常常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并且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分配给职业而不是家庭,因而她们往往不得不放弃婚姻、放弃或减少承担家庭义务,甚至造成家庭凝聚力的削弱。也即是说,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缺失或者不和谐,是女性管理者在生活层面上陷入角色困境的主要表现。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社会舆论往往对女性管理者冠以“女强人”的称号,并且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群体对其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职场上,女性管理者在职称晋升方面往往会遭遇“玻璃天花板”。这使得她们往往在达到职级顶点时,回归家庭,或者对职业丧失信心,对放弃婚姻和家庭感到沮丧。
最后,在心理层面上,一方面,女性管理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来自家庭、社会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女性管理者一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学历带来高成就动机:在事业上她们渴望像男人一样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却又赋予她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角色期待。这样当女性在追求事业奉献与家庭职责相冲突时,社会与家庭对女性的期望与女性内心潜在的传统伦理标准相呼应,便会产生负罪感、自责感和无奈感。
三、 对国内三所高等学校女性高层管理者培训课程的分析
正是基于女性管理者在生活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上面临的角色困境,以及女性管理者极强的消费能力,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应运而生。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均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强大的影响力,在最近几年里,这三所大学相继开设了一系列的女性高层管理者培训课程(见表1),并且应者云集,一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表1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2005年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
主办单位 | 课程名称 | 课程结构 | 价格(元) |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现代卓越女性高级研修浙江班 | 创新能力模块;谋略突破模块;情商提升模块;生活智慧模块;健康管理模块 | 32000 |
女性管理者高级研修班 | 创新管理;高效沟通;情商提升;生活智慧;素质重塑 | 9800 |
现代女性高级研修项目 | 健康形象篇;快乐心灵篇;人文素养篇;自在生活篇;生命巅峰篇 | 32000 |
职业女性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 | 知性篇;完美篇;优雅篇 | 32000 |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 | 女性管理者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 | 女性行为艺术与营销管理;女性职业生涯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女性修养与组织发展;女性卓越领导力;健康女性与太极管理 | 28800 |
女性管理者领导力再造专题研讨班——女性行为艺术与营销管理 | 营销管理;领袖行为影响;组织文化建设与变革 | 6000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女性管理者课程 | 女性领导艺术;女性领导者特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财务管理;女性与决策;…… | 30000 |
北大光华新年论坛 ——女性领导力专场 | 事业与家庭;女性特质与领导力;职业生涯;环境、信息与女性决策风格 | |
北京大学历史系 | 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 | 女性修养;女性魅力艺术;婚姻与家庭;女性心理学;女性维权;女性职业生涯再造;女性管理艺术;女性礼仪修养;女性理财技巧 | 28000 |
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高级职业女性研修课程 | 自我认知与提升;职业发展;生活构建 | 12000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卓越女性高级研修项目 | 自我认知模块;内在成长模块;职业发展模块;生活经营模块 | 29800 |
(一)培训课程的课程目标对职业女性角色困境的关注
表1所示的许多培训课程在其课程背景里都提到了职业女性在生活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所面临角色困境,如:
“职业女性面临更多的工作压力,人事纷扰,家务拖累,角色错位。因此,在职场中,她们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男性同样的成功。而在生活中,职业女性也面临比男性更多的挑战和取舍,事业和生活往往不能更好地兼顾。” (清华女性管理者领导力专题班——职业生涯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招生简章)
并且,它们都对成功的女性、完美的女性都进行了定义,并力图要“塑造女性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成功的女性不仅应该有成功的事业,更应该有精彩的个人生活。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专业技能和职业规划能力,而生活的精彩同样需要知识和修养的细心经营。” (清华女性管理者领导力专题班——职业生涯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招生简章)
而“完美女性”则是“气质与修养、内涵与品位、理性与智慧、情感与艺术相结合”的女性。(北京大学“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
如果剔除这些文字所依托的社会背景,那么这些都无可厚非——不论何种派别的女性主义者所努力的目标不过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妇女要求人格和在人类群体里的充分的成员资格”,不过是为妇女争取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但是,一旦回归到社会现实,这些所谓的“成功女性”、“完美女性”就仍然值得质疑。
无论如何,这些培训课程都试图帮助职业女性突围其所面临的角色困境。
“我们力图使学员通过涵盖事业和生活各方面的系统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个人魅力,使职业女性从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中解放出来,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清华女性管理者领导力专题班——职业生涯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招生简章)
而参加这些培训课程的女性管理者们,除了希望在这些课程上寻求缓解压力的空间和解决途径,学习如何做管理者,如何做妻子、母亲、女儿、儿媳;同时,与男性管理者一样,她们也将自己的职业角色延伸到这些课程里面来,通过与其它学员建立同学关系来扩展自己的商业人脉。
(二)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中双重角色关照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性别规范的博奕
通过表1我们不难看出,所有这些培训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大致分为两块:一块是有关职业能力提升的,另一块是有关职业女性个人生活和个人修养的。
作为管理者培训课程,设置管理类课程是必然的,这是男女两性管理者共同的诉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性别差异在这里消失。在清华“女性管理者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的课程内容中,始终关注着女性特质对女性管理者管理行为的影响——女性行为艺术与营销管理,女性修养与组织发展,女性卓越领导力——这有利于提升女性对自我的认知,提升女性在职场上的自信心,但是,对课程中所定义的“女性特质”做何种价值判断,却也值得商榷。
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中设置有关女性个人生活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内容,映射了职业女性在既有社会性别规范下的挣扎。在既有的社会性别规范下,职业女性面临着生育和哺乳对职业生涯带来的不利影响,面临着时间和精力在事业和婚姻家庭之间如何分配的抉择,职业女性面临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为缓解职业女性的这种压力提供了一个空间,它把面临相同困境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共同探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女性管理者提供了心理支持。
但是,课程内容中对女性形象(通常包括形体、服饰、造型、色彩)和女性礼仪的关注反映了既有的社会性别规范下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以及教育培训机构对这种期待的迎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女性在既有的社会性别规范下的气质特征:如注重外表修饰,塑造优美的体形,具有优雅的气质。
在所有培训课程的课程设置中,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女性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事实上,除清华大学外,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培训课程都有其自己的学术机构的支撑,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女性领导力研究课题组”(由来自光华管理学院及其他学术机构20余位研究员组成)、复旦大学的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都为培训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提供了支持。
(三)女性管理者课程班的阶层局限性
所有这些课程的招生对象都大同小异,都在其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主要是面向女企业家、企业女性高管、政府女性高管以及女性白领。据介绍,在清华“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学员中,某市市长夫人、某银行行长、央视某主持都名列其中。其中一半来自外省市,平时上课都需要打“飞的”(坐飞机)。不仅如此,这些培训课程均价格不菲(见表1)。
昂贵的学费和交通费都不是普通人所能负担的。事实上,金钱已经将社会中面临同样角色困境的中下层妇女阻挡在课堂之外,只有社会中的上层妇女才有能力承担这样的高端消费。也即是说,在职业女性突围角色困境方面,女性高管培训课程只能为社会中占人口比例较小的上层职业妇女提供帮助。
(四)以男性为主导的管理者培训课程中社会性别理念的缺失
如果不以男性做为参照系,那么,所有关于女性的讨论都将失去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都涉及到了职业生涯规划、婚姻家庭、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形象、礼仪、自我认知这些有关个人生活和个人修养的内容——这是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和无性别视角的管理者培训课程之间的主要差别。而往往以男性为主体的后一种课程几乎从不涉及上述命题——以北京大学培训中心的“CEO总裁EMBA课程高级研修班”项目为例,在其24个课程模块中,没有任何涉及到上述命题的内容,更不用说涉及到社会性别理念的内容了——这表明,男性管理者在职业生涯规划、婚姻与家庭、健康与形象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或者是这些问题不足以进入公共领域,不需要通过培训课程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显然值得怀疑!
并且,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管理者培训课程中,完全缺乏社会性别的视角。没有男性参与的社会性别规范的重建,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规范的重建。
四、 对三所高等学校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的反思
(一)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对女性管理者突围角色困境进行了“赋权(empower)”
一方面,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对女性进入公共劳动领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得职业女性对于自己进入公共劳动领域获得了更进一步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另一方面,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对职业女性所面临的角色困境给予了充分关注,并且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中为职业女性提供一定支持和帮助。某些课程将“女性特质”和领导力紧密联系起来,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职业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在职场上的自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的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对女性管理者突围角色困境进行了“赋权(empower)”,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女性管理者突围角色困境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现有的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对既有的社会性别规范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继承和强化
表1所示的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中,均对职业女性的婚姻家庭生活进行了探讨,对女性的妻职、母职进行了探讨;同时,课程设置中对女性形象和女性礼仪的强调,强化了职业女性自身和社会舆论对女性的传统角色期待。
(三)对管理者培训课程中社会性别理念渗透的建议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机构,在社会上往往具有较为广泛、较为强烈的影响,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等学校开展的培训课程背后往往有学术力量的支撑,往往渗透着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呼吁,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将女性学和性别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大可能地渗透到女性管理者培训课程中去,同时,将“性别平等”的理念渗透到一般管理者培训课程中去,为创建一个“两性和谐”的社会做出努力。
[本文曾发表于第六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