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名校长
2012.08.03

王少军

【摘   要】作为一期以中小学“名校长”为研究对象的专刊的“卷首语”,本文是在占有大量个案研究材料基础上完成的,旨在阐释笔者对“名校长”的一些基本理解。在笔者看来,校长之所以成为“名校长”,最本质的还在于:无论在认识还是实践意义上,他们都能比较好把握“本然”与“应然”及其之间的关系。而本文采用不文不白写法,盖因版面所限。

【关 键 词】名校长; 本然; 应然; 相契相合

【作者简介】王少军,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司法培训中心职员

观名校长,地别校异,各具其行,然皆有成,深惠师生,乡里称颂。

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盖事必有其道,且必有贯之者。名校长亦然。其修为事功,一以贯之者何?吾观之,此乃本然应然之相契相合。

本然之义,应然之理,世说纷然,言及道术事理,愈发胡越天壤、仁智异殊,莫哀一是。故此,欲言名校长之本然应然相契相合,不妨直抒己见,而于纷然世说,淡然处之。

此曰本然,即名校长见识所达之本然。其要旨有五:返于实、归于人、悟于道、识于术、明于势。返于实:于本校之真情实境了然于胸,于本校之可为能为判然有识,遂于教育新说、他校经验自度取舍,甚或于政策指令亦别有新裁而非盲信盲从。归于人:学校乃教化育人之所,而非营造器物之地,房舍器具固不可或缺,然立校之本、拓展之基乃本校之人,师生是也,且当以教师为砥柱股肱。悟于道:本校自有其其“人”,虽教育规律应循、他校经验当鉴,然自家办学之道,必殊于它,外求难全,而终需自悟亲得。识于术:术以处事理情为要,而事、情多视人视时视境之异而有别,善法良招各具其效,智者当兼备择用。明于势:于当今教育之发展趋势,于本校所处区域之形势及可为已所用之资源,于本校之优势及师生之态势,皆了如指掌。综言之,名校长之达于本然,即返璞归真,于上述本然之事多有卓见真识。而其特立旷达之气,吐哺归心之举,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胆,运筹经略之智,理事处行、激扬驱策之谋,盖本于此。

此曰应然,即名校长意欲所为之应然。其要旨亦有五:据于德、依于仁、比于义、择于宜、止于善。据于德:明乎学校办学于社会之伦理旨圭,以判别学校当为不当为之事,诚意正心,弘毅坚执,践履使命,而力拒偏旨废圭、背本逐末、苟且戚戚之举。依于仁:立校之本、拓展之基在于师生,欲立而立人,以仁人之心之意之法之行,望闻问切怀护激策师生,而力避视学校若草场、视师者如牧鞭、视群生为群羊。比于义:明乎无是无莫,义之于比之理,于诸当为应为之间,于怀护激策师生之际,轻重缓急,因情是酌,拿捏有节,允执其中,而力戒任情使性、轻重莫辨、分寸荡然。择于宜:当以德统术、以仁治术、以义御术,术之用,以宜为上,制度规则之创设,善法良招之择用,皆因人因地因时因境而制宜,力禁离德、背仁、弃义、惟术之举。止于善:学校办学之善,即非高渺浑阔之宏旨,亦非支离蔓散之良行,乃上述据于德、依于仁、比于义、择于宜之践履汇铸,故欲达办学之善,非惟不易,何其难也!时时、事事、人人,德性襟怀、道义胆识、谋略毅力……“群贤毕至,方达善境。

此曰本然应然之相契相合,即名校长善处会用本然应然之关系,使其二者相别互用,从而成就其践履事功。本然应然之异,一如前云,兹不复言。而二者之交助互用,则要旨有四:其一,本然应然之实现基础,舍此,则名校长纵为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其二,达于本然成于应然趋于实事,使名校长于其能做可为之应然良有把判。其三,应然本然之意义衡准,无此,则本然之物,无以呈现其对应然之具体意义或功用。戏言之,宛如米尚不成其为可炊可食之粮谷,仅为某某白色颗粒而已。其四,能做可为之成于应然的实做实为之历程,既是合则(条件、规律)地调用,也是合意(意志、目的)地变革本然之物的过程。 综言之,此四环节之交助互用,遂成本然应然之践履事功意义之相契相合。

以上云云,权作引玉之砖。

 

(该文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9年第7期)